第七课戊戌变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现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利用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做能力和分析能力。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烨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百日维新。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谭嗣同的图片和谭嗣同《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我们先来认识一位历史人物,他的名字叫谭嗣同,100多年前,面对生死选择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死亡,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绝唱:“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死的那么无悔、那么从容、那么高傲,他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国人,他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今天我们怀着对这位英雄的崇敬,一起重温那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吧!【讲授新课】一、背景材料一:出示两幅列强瓜分中国的图片,这两幅图揭示了什么时代主题?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时间企业数资金额(万元)1863—1894119个680万1895—1898274个1432万思考:该表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信息?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在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则获得了进一步发展。1863—1894这30年间,民办企业数共计119家,投资额680万元,而1895—1898这甲午战后的三年里,企业数就达74家,投资总额更是达到了1432万元。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不断壮大。从公车上书开始,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商办厂矿数量增加。投资总额迅速增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总结:1、政治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直接原因)2、经济背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根本原因)二、过程:1、序幕——公车上书为何叫“公车上书”呢?汉代规定地方上举贤良方正时,依例乘坐公家马车赴京,后世因此以“公车”为举人的代称。“公车上书”其实就是指当时在京赴试的千余名举人在康有为、梁启超的带领下向光绪帝上万言书,要求拒签《马关条约》。学生自学,从书上找到知识点。为什麽那麽多的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为什麽人们在拒签条约时又请求变法?不变法不能强国。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洋务运动破产了。它让我们看到仅仅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所以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也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长沙,谭嗣同悲痛万分,挥泪写下《有感一首》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和其他维新人士一起投入到这场潮流中去了。2、发展—宣传变法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进一步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他们不再局限于想,而是试图去做。他们希望通过改良的方式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公车上书最终促使维新思潮演变为政治运动。公车上书中康、梁等人的联名上书并未送到光绪帝的手中,对清政府触动不大。但康、梁并未气馁,他们采取创办报刊、政治团体等方法进一步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宣传西学,鼓吹变法。不久,维新派政治团体强学会在北京成立,张之洞、袁世凯等朝中大臣纷纷加入。后来,康、梁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机关报,这表明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可是强学会不久便受到封闭。但在此影响下,全国从1895年-1897年间设立了50多所学会、学堂、报馆。严复的主要成就:翻译《天演论》,介绍西方进化论,主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