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经济开发区三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导学案(教师版)新人教版一、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主题思想;2、体会精巧含蓄的布局;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二、课前准备背景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已经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1917年在十月革命启示下,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鲁迅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继《狂人日记》之后,写出了小说《孔乙己》这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并揭示那个社会芸芸众生的昏沉、麻木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本文选自《呐喊》。掌握字词:咸亨()砚()附和()羼()蘸()舀()打折()三、学习过程1、全文可分几部分?分别写什么内容?分三部分。前三段为第一部分。通过咸亨酒店里小伙计的描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为主人公的出场及性格命运的展开作好了铺垫,这可以说是小说的“序幕”部分。从第四段到倒数第二段是第二部分,写孔乙己的命运。分为两个层次:从“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到“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可以作为第一层。在第一层中,刻画了孔乙己的迂腐性格,展示了他的不幸遭遇;第二层则通过一个具体事件表现了孔乙己命运的突转:他因偷窃而被权势显赫的丁举人家打折了腿,成了一个彻底的“废人”。(小说突现了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买酒、在别人的耻笑声中用手“慢慢走去”的凄惨场景。)最后一段为第三部分,可以看做小说的尾声,推测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在首尾呼应中强化了孔乙己的人生悲剧,含蓄地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抗议与批判。)2、“我”是否鲁迅?“鲁镇”是否真实地名?为什么?不是,因为本文是小说,其中人名、地名是虚构的。3、开头交代了在酒店喝酒的两种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写这些有什么作用?一种是“短衣帮”,他们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喝。另一种是“穿长衫的”,他们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这里一里一外,一坐一站,一贫一富,对比鲜明。用短衣和长衫区别两种人,具体形象,又为孔乙己的不伦不类埋下伏笔。4、“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惟一的人”,“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什么?说明孔乙己的奇特身份:站着喝酒,说明他在经济上和短衣帮一样穷困;穿长衫,说明他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虚荣心十足,自命清高。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是炫耀读书人的身份,卖弄学问。说明他的迂腐。这些显示出他对自己读书人“身份”近乎疯狂般的固守与痴迷。5、孔乙己的长衫“又脏又破,仿佛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有什么思想特征?思想特征有二:一是四体不勤,好喝懒做;二是总想保持读书人的臭架子,在他看来,长衫再破,也是读书人的标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已渗入到孔乙己的心灵深处。(课后题)6、小说中有哪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小说有四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一处是第四段,一处是第六段,一处是第八段,一处是倒数第三段。四次哄笑,描写的实际上是众人四次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让他们很开心。众人的冷酷、麻木、对弱者的践踏由此可见一斑。(课后题)7、他们为什么而笑?封建秩序是封建社会的基础,在这样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下,民众的活力、热情、同情心都被扼杀,变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在短衣帮的心目中也以为“学而优则仕”,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孔乙己当然是劣货,只值得奚落和取笑。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样在封建秩序中处于倍受压迫的社会底层,同样可悲可怜,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在他们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课后题)8、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孔乙己是一个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