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教学目标】1握节奏,有感情朗读作品,提高诵读能力。2学会品析鉴赏诗词。能将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生动、形象。3理解作者的身世,体会作者的愁苦情绪。【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词人在作品中流露的忧时、怀旧的思想感情;领悟作品的意境。2.难点: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对词作进行阅读与鉴赏。【教学过程】一、导入导入语:古人说,不读诗词,不足以知春秋历史;不读诗词,不足以品文化精粹;不读诗词,不足以感天地草木之灵;不读诗词,不足以见流彩华章之美。今天我们就走进诗词的殿堂,去领略那春秋历史流彩华章。一千多年前,汴梁的明月小楼,一个孤独的守望者,总是倚在长亭香榭处,独自凭栏,默默无语。二、诵读1.学生集体自由朗读。2.学生听配乐诗朗诵。3.学生单独吟诵诗词。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味道。三、赏析1.你读出了什么味道?(愁)为什么是“相见欢”呢?2.关于词的知识: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按其风格差异可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3.“相见欢”是词牌,不是词的题目。要求同学们根据词的内容命题。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参考题目:愁,离愁,别离愁。。。。。。(不拘一格,意思对即可)4.上阕何处见离愁?(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我从“无言”中读出了愁。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从“独”中读出了愁。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从“西楼”中读出了愁。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从“月如钩”中读出了愁。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从“寂寞梧桐”中读出了愁。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从“锁清秋”中读出了愁。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相关诗词渲染气氛: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得!—李清照花落梧桐凤别凰,想登秦岭更凄凉。—薛涛须臾残照上梧桐,一时弹泪与东风,恨重重。—冯延巳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小结:上阕所写,全是后主眼中之景,眼前的一切都着上冷落凄清的色彩。5.下阙研讨、赏析。第一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问:运用了什么修辞?你还知道那些化抽象为形象写愁的诗句?比喻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李白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6.作者与背景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史称南唐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侯命,实已沦为阶下囚。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南唐亡国降来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相见欢》写的就是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问:“别是一般滋味”到底是什么滋味?如果你是李煜,此时此刻你会想什么?(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我是一个亡国之君,上对不起列祖列宗,下对不起黎民百姓;背负千古骂名,遭受奇耻大辱。我的愁是亡国恨离国愁,他的愁比一般人要多得多、深得多、浓得多、长得多、重得多、苦得多,深愁长恨亘古未有。四、拓展:李煜的深愁长恨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浪淘沙》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渡中江望石城泣下》雨深秋寂寞,愁引病增加。——《悼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