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水务局经验交流材料我市是四川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年平均降雨量在1800毫米左右,年平均地表水径流总量达182.84亿立方米,水资源丰沛,有“雨城”之称。我市水资源管理工作按照省水利厅的统一部署,坚决贯彻实施相关法律法规,紧紧围绕水资源管理和水行政执法展开。认真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贯彻落实水资源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围绕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严格落实“总量、保护、效率”三条红线。随着全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完成,不断加大在水资源管理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方面的工作力度,努力实现管理理念、规划思路、保护举措、开发方式、用水模式、管理手段上的“五个转变”,不断推进全市水资源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开展。一、全面实施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开创涉水管理新机制去年以来,我市按照省水利厅安排部署,积极探索、认真研究、狠抓试点、全面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市本级和八个县(区)全部组建水务局和水务投资公司,全面完成了省、市下达的改革目标任务。改革中始终坚持把握建立城乡涉水事务统一管理体制这一核心,确保改革后的水务管理机构、机制、制度符合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符合科学管水、高效用水的要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全面实施,整合了分散在其它部门的涉水行政管理职能,建立健全了城乡涉水行政事务统一管理的现代水务管理体制,为水资源科学规划、统筹兼顾、优化配置、节约保护提供了体制保障;初步建立了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务投融资机制,搭建了水资源开发建设的投融资平台,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开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二、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注重水资源管理“事前”把关以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利用为前提,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从源头上把好水资源节约保护关。以贯彻落实国务院460号令为中心,将取水许可证的发证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涉水事务的最后一道关口,严格把好基本建设程序,切实保证包括水资源论证、环境影响报告、行洪论证、水土保持方案、渔业影响评价报告、取水工程验收等在内第1页共4页的各项手续齐全,有力的推进了取水许可规范化管理,维护了良好的水事秩序。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制度建设,按要求做到“五个明确”即:许可水量明确、年度取水计划明确、取水计量计费明确、节水目标明确、退水要求明确,在水资源论证中明确要求电站业主必须承诺下泄生态流量不少于多年平均流量的10%。严格规范技术审查,重点围绕建设项目取用水的合理性、可靠性、关系性、措施性等开展审查,加强论证报告书批复后的监督检查,保障水资源保护措施落到实处。依托新证换发工作,初步建立起市县两级取水户基本情况电子档案,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体系。三、开展涉水工程下泄生态流量在线监测工作,拓展水资源监管新手段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上我市创新治水思路,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保障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的新途径。针对我市电站点多、面广、量大的实际,从统一管理水资源入手,有机协调水资源配置、开发与保护、建设与管理等各种关系,围绕涉水工程下泄生态流量做文章。从2007年开始,在全市率先实施“涉水工程下泄生态流量在线监测工作”,通过租用中国电信技术平台,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协调监管的方式,实时监控取水户下泄生态流量情况,逐步建立起信息化、现代化的全市水资源远程实时监控系统,走出了水资源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成本高、短时间见效难的困境,水资源科学管理上取得了实效。截止20XX年底,我市已投入项目建设资金800余万元,在全市建立了以市为监控中心、以县为分控中心的江河生态流量在线监测系统,已进入在线监测电站达50多个,基本覆盖全市市管以上xx县管主要河流。我市计划用2-3年时间在全市重点河流、重要涉水工程实现对所用电站涉水工程下泄生态流量进行实时监测。通过不断建设完善,在此监测平台上不断纳入水质监测、发电量监测、水量监测、防汛抗旱等多个项目,发挥水环境保护的综合效益。四、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建立征收解缴使用良性机制一是严格依法行政,规范征收程序。针对全市水电站多的实际,按照应征必征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