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自由化下的粮食安全问题内容提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获得不少贸易的好处,改善我国外贸活动的制度环境,使我国更好的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但WTO的所有规则是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设计,各成员国均必须遵守。因此,加入WTO后,我国面临更大范围的粮食安全问题,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显然已经不能只局限在国内市场粮食本身的生产与消费,必须同世界粮食供求情况及整个食物的生产与消费联系起来。本文试从中国加入WTO前后粮食进出口贸易政策调整与改变探讨中国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的深入与扩大。关键词:WTO,关税配额,贸易政策,粮食价格,“绿箱”政策,FAO,粮食产量,粮食自给率,粮食储备,粮食安全。一、加入WTO前后我国粮食进口贸易政策的调整。(一)、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行“以工促农”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国家掌握粮食生产,购销和进出口贸易的决定权,实行粮食自给政策。粮食贸易政策的制定以生产导向性为主,粮食进口贸易主要是平衡粮食供求。对于进口关税,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护国内民族产业,国家制定较高的关税税率,但自1991年开始,我国多次调低关税税率。在1997年10月1日的再次降低关税税率的举措中,税率降幅达26%。其中,对进口小麦,玉米,大米,大豆和豆油等商品实施关税配额管理,配额内进口粮食实施零关税或低关税,配额外的进口征收普通关税或优惠关税,同时,对于按配额进口的粮食,国家对其作价实行自主作价,自营销售,自负盈亏或实行进口代理制,外贸企业收取代理费,国内销售价格由外贸企业制定,盈亏自负等。(二)、加入WTO后,我国政府粮食自给,适度进口的政策一直没有改变,而粮食进口贸易的重点是要遵守WTO农业协定的相关规定,除做好关税配额的管理外,重点利用“绿箱”政策,通过国内支持和关税配额管理,避免粮食生产受到进口的冲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在国内支持政策上面做了一些调整,主要是取消农业税,对农业实施补贴政策和在粮食主产区实施粮食最低收购政策。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四补”政策,保护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在市场准入政策方面,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关税进一步降低,农产品关税政策出色的履行了在入世协议中队粮食进口用关税配额制度取代外贸计划管理的承诺。同时在非关税措施上依据WTO非关税措施规则要求,对现有的非关税措施进行了清理,调整和优化。二、加入WTO前后我国粮食出口贸易政策的调整。(一)、加入WTO前我国对粮食出口贸易政策的出口配额管理,粮食出口价格,出口退税和出口信贷三方面的要求是国家对11种重要农产品实行限量登记,配额管理,经营企业必须在取得计划配额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出口业务的经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粮食出口价格由国家制定,实行国内外市场分别作价的办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放开了价格管理出口商品的价格可以随市作价,为了鼓励出口,自1985年起,实行出口商品退税制度,同时国家向出口企业提供出口信贷。(二)、我国加入WTO以来,在出口补贴政策上取消铁路建设基金并且出口退税,出口免征销项税,旨在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粮食出口政策上下调关税和取消出口退税,同时对粮食深加工产品出口的调整也成为政策的着力点。然而,随着自由贸易谈判进程的推进,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刁难,粮食进口配额管理措施对我国粮食进口的限制作用将十分有限。因此,我国应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加大我国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和力度三、中国的粮食概况(一),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稻谷、玉米、甘蔗、甜菜、大豆、花生、棉花等,据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表明,2001年谷类,肉类,棉花,花生,菜籽油,水果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随着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上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作物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的比例逐步降低,1990年至2001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由76%降低到68%,其中谷类播种面积均有下降,豆类和薯类播种面积均有上升。(二),进入WTO后不久,中国出口的蜂蜜,冻虾仁,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