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库加油站安全防火和灭火的基本原理消防工作是预防和扑灭火灾工作的总称。我国消防工作总结历史的经验,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予以规范的“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是消防工作的指导原则。对油库加油站来说,这一方针不仅适用于火灾的预防和扑灭,而且对于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科学地说明了防火与灭火的辩证关系,反映了人们同火灾作斗争的客观规律。正确理解和认真执行这一方针,就必须认真做好防火工作,力求从根本上防止火灾的发生。与此同时,积极做好灭火的各项准备工作,一旦火灾发生,能迅速有效地予以扑灭,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造成的伤亡及损失。防火与灭火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有机结合,“防”中有“消”,“消”中有“防”。“防”为“消”创造条件,“消”为“防”提供补充。“防”可以减少火灾的发生,避免火灾的危害;“消”可以减少已发生火灾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忽视任何一方面的工作,都将降低同火灾作斗争的成效。一、火与火灾燃烧的本质是可燃物与氧(含氧化剂)发生强烈的放热反应,并发热、发光,火是燃烧的俗称。火灾是指失去控制的燃烧,并对财产和人身造成损害的燃烧现象。防火是指采取有效的工程技术和管理措施,防止燃烧失控。二、燃烧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一)常见的燃烧反应氢气的燃烧:2H2+02===2H20甲烷的燃烧:CH4+202===C02+2H20木炭的燃烧:C+02===C02金属钠和水反应:2Na+2H20===2NaOH+H2氢气与氯气化合的燃烧:H2+Cl2===2HCl(二)燃烧的必要条件燃烧发生是有条件的,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是燃烧的三要素,三者结合是燃烧发生的基本条件。无论缺少哪一个条件燃烧都不能发生。防止火灾发生就应避免三者的结合,而灭火的原理则是破坏三者的结合。1.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气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可燃物。按物理状态可燃物分为气体、液体、固体等三类。(1)气体可燃物。凡是在空气中能燃烧的气体都称为可燃气体。如氧、一氧化碳、甲烷、乙烯、乙炔、丙烷、丁烷、油气等。(2)液体可燃物。液体可燃物绝大多数都是有机化合物,分子中都含有碳、氢原子,有些还含有氧原子。液体可燃物中有不少是石油化工产品。如酒精、汽油、柴油、煤油、苯、乙醚、香焦水、丙酮、油漆、松节油等。按闪点液体可燃物分为两类,闪点低于60℃的为易燃液体,闪点为60℃及其以上的为可燃液体。(3)固体可燃物。凡是遇明火、热源能在空气中燃烧的固体物质称为固体可燃物。如煤、木材、纸、布、棉花、麻、钠、塑料、糖、谷物、草、铝等。另外,还有遇水能自燃的固体。2.助燃物。助燃物是能帮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助燃物。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助燃物是氧化剂,其分子结构中常含有氧元素或卤素、无机酸根、过氧化物等。空气中含有21%的氧气,大多数燃烧是可燃物与空气中氧的作用。3.点火源。点火源是指提供可燃物与氧、助燃物进行燃烧反应的能量来源。根据点火源的能量来源不同,点火源分为8类。(1)明火,如各种火焰、火柴等;(2)化学热能,如燃烧热、分解热、反应热、聚合热等;(3)高温表面,如点燃烟头、发热白炽灯、发动机热表面等;(4)电热能,如电阻发热、介质发热、感应发热、电弧、电火花、静电发热、雷电发热等;(5)机械热能,如摩擦热、压缩热、撞击热等;(6)生物热,如微生物在新鲜稻草中发醇发热等;(7)光能,如日光聚焦等;(8)核能,如核分裂产生热等。在油库加油站中常见的造成火灾危害的点火源主要有明火、高温表面、电热能、机械热能等。表7—1列出了几种点火源的温度。点火源的温度越高,越易引起可燃物的燃烧。(三)燃烧的充分条件燃烧发生的充分条件是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含氧量、一定的点火能量。以上三个条件要相互作用,燃烧才会发生和持续。三个条件中任何一个的量达不到客观需要量时,都不会发生燃烧。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只有可燃气体达到一定的浓度,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虽有可燃气,但浓度不够,含量少,燃烧或爆炸也不会发生。2.一定的含氧量。虽有氧气存在,但浓度不够,含量低,燃烧或爆炸也不会发生。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