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全镇服装业工资集体协商主要作法汇报突出优势彰显特色扎实推进全镇服装业工资集体协商镇党委政府***镇地处***东北部,总面积102平方公里,辖29个行政村,317个村民组,7.8万人。其中以泛美、渡森为龙头的服装企业33家,从业人员5650人,年产各类服装550万条,素有中国男裤之乡之美誉。20XX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2.68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01亿元,位居全省百强乡镇46位。近年来,我们在***市委、政府和市总工会的正确领导和具体指导下,按照“两个普遍”的工作要求,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目标,以健全职工维权机制为重点,以服装业工资集体协商为切入点,全面推进我镇服装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促进了全镇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现将我们的主要作法汇报如下:一、强化领导,构建上下协作部门联动的推进格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书记、镇长为组长、主管工业副镇长、工会主席为副组长,劳保、统计、服装协会、工业办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领导小组,具体领导协调全镇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按照全市的统一安排部署,召开了***镇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推进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镇政府拨出经费2.6万多元,从人财物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各村、各部门明确任务、分工协作:镇统计所、工业办负责把好经济指标、增幅比率关,保证协商数据科学合理;镇劳保所负责人力资源市场工资、劳动定额指导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工资指导线等相关数据的收集;镇工会负责全面协调指导,把握程序,做好衔接;服装协会发挥自身优势,收集服装企业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比对,代表服装行业进行行业工资协商;相关村积极配合,做好督促,从而形成了党政主导,三方协作、工会力推,企业与职工参与的工作格局,确保了全镇服装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全覆盖。二、深入调研,准确把握服装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重点***镇服装业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经二十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从最初贴牌到自主品牌,实现了由简单粗放到高效积约,由庭院作坊到现代企业的发展和转变,逐步成为第1页共3页全镇的支柱产业,安排剩余劳动力5650人。由于服装业迅速崛起和快速发展,职工由分散到集中,然而管理方式一直沿袭传统的管理,由企业方单方面决定服装加工的工时、工价、工序标准和劳动定额,没有依据,标准偏低,管理缺乏民主程序,企业间同工不同酬现象普遍存在,加之职工实行集中管理,职工交流增多,同样的时间的完成一样的工序,定价却不同,收入大不一样,企业各不相同,导致职工频繁无序流动,企业间恶性竞争,劳资纠纷时有发生,严重挫伤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因此,科学测算服装加工各个环节的工时工序定额标准,合理调节从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已成为服装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资方与劳方平等集体协商谈判职工工资收入势在必行。三、精心测算,科学确定服装加工的工时工价定额标准通过各部门的调查研究,我们开展探索制定行业工时工价定额标准。一是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初步确定服装加工劳动定额。在全镇不同规模、不同效益的服装企业中选取样本,向不同生产工序的职工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有关劳动定额基础数据,经过统计分析,初步确定劳动定额;二是通过现场实测,进一步核实劳动定额。选取不同企业,不同熟练程度职工的工作岗位,进行现场测试。通过测试同等工作量的工作用时,同等劳动时间的工作量,来掌握与调查问卷结果之间的差异,通过加权法,进一步测算劳动定额实际水平;三是由行业工会组织召开技术专家、熟练工人和部分企业负责人联席会,就劳动定额标准进行座谈,征求各方面意见,在充分考虑劳动力成本、本地物价水平及其他行业工资水平等因素的基础上,最终确定劳动定额标准草案。通过以上环节,我们对我镇服装主导产品西裤的74道工序,八项工艺和技术要求,板裤和牛仔裤各47道工序,九项工艺和技术要求的工序用时,从用时最短的2秒和最长的150秒,从工序单价最高0.18元和最低0.012元,每个工序工时和工价都进行了科学测算,确定服装生产工时工价定额标准(草案),并在服装企业公示,一目了然,清清楚楚,使服装企业和职工都了解掌握熟悉劳动定额,计件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