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安全生产工作规划(2003-2005年)近年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的要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200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14.7%、13.3%,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就。与此同时,全省的安全生产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取得了新的成绩,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保持了平稳,实现了死亡人数、特大事故件数逐年下降,为四川经济和社会发展新跨越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尽管我省在安全生产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从全国来看,我省仍然是全国的事故多发省,事故总量仍然位居前列,重、特大事故仍然时有发生。这些事故的发生,不仅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更造成恶劣了的社会影响,直接影响了我省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十六大提出的“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的要求还有差距,与我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相适应。为此,按照省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工作“打基础,重基层,强监管”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四川省劳动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四川的实际,特制定《四川省安全生产工作规划(2003—2005年)》(以下简称《规划》)。一、全省安全生产基本情况(一)省情概况四川地处西南内陆腹地,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是西部的经济大省。全省面积48.77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高原占全省面积的81.4%,嘉陵江、岷江、大渡河、长江等62条江河自境内川流而过。全省人口8673.3万人,辖21个市、州,180个县(市、区),5053个乡镇。200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GDP)4875.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5.2亿元,工业增加值1551.5亿元;全省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661.9亿元,实现利税300.8亿元,实现净利润112.7亿元。全省现有工矿商贸企业239067个,其中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22188户,各类煤矿2300个,非煤矿山7768个。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机械冶金、医药化工、饮料食品、水电为我省的五大工业支柱产业,主要分布在成都、德阳、绵阳、自贡、攀枝花、泸州、内江、乐山、宜宾9个市。全省现有城乡从业人员4636万人,其中城镇单位在岗职工480万人,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350万人。截止2002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108726公里(全国第二位),其中高速公路1500公里(全国第六,西部第一),内河通航里程6300公里,铁路通车里程2231.8公里;机动车保有量达326万辆,农用拖拉机12万辆,机动车驾驶员472万人,内河运输船舶16449艘(总吨位39.7万吨)。(二)近年安全生产概况四川作为西部大省,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不平衡,底子薄、基础差,生产力水平总体比较低下:一是安全基础脆弱,低等级道路多、中小煤矿和非煤矿山多、老企业多、病害水库多、批发市场多等,由此形成的安全欠帐多,各类隐患多,且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解决;二是基层工作薄弱,一方面表现在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管理严不起来,尤其是一些企业的安全管理薄弱,重生产、重效益,轻安全、轻管理的现象突出。另一方面,基层的安全监管执法力量薄弱,基层执法人员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的现象普遍存在;三是大量的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不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针对上述存在的不利因素,省委、省政府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指示精神,迎难而上,开拓创新,针对我省安全生产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结合四川实际做了大量的工作。近三年以来,全省各类伤亡事故死亡人数、特大事故件数逐年下降,重点市、州、县(区、市)安全生产形势逐步好转,全省安全生产形势的总体平稳、区域好转,促进了四川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2000-2002年,全省发生各类伤亡事故件数分别为62809件、47422件、59684件,死亡7731人、7325人、7214人(见附件1、2),万人死亡率分别为0.9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