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征询师《社会心理学》测试题一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C)。A.互相性原则B.平等性原则C.强化原则D.互换性原则2、刻板印象具有(D)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A.消极B.破坏性C.概括定型D.社会适应3、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D)的哲学争辩。A.社会分层B.本能和教育C.遗传和环境D.人性4、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B)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毕的。A.印象形成B.第一印象C.信息加工D.印象管5、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次序可划分为(B)等三个阶段。A.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B.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C.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D.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6、社会行为是人对(B)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A.周围环境B.社会原因C.现实生活D.即时情境7、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Rotter)有关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A)理论。A.控制点B.稳定性C.可控性D.内外因8、在斯坦伯格(R.Sternberg,1988)的爱情三角形中,一见钟情属于(C)。A.迷恋爱B.愚蠢爱C.浪漫爱D.空洞爱9、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C)的机制。A.终身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C.再社会化D.初期社会化10、受(A)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故意义的或者是此前懂得的东西。A.图式B.自我意识C.遗忘曲线D.印象11、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这一现象阐明了(B)。A.人际关系的互相性原则B.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C.人际关系的互换性原则D.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原则12、在海德的P-O-X态度转变模型中,O代表(C)。A.个体B.环境C.他人D.另一对象13、(B)是指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本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刻板印象D.光环效应14、(B)被学术界认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A.F.H.奥尔波特B.勒温C.麦独孤D.特里普力特15、态度的三成分说又称态度的(C)模型。A.P-O-XB.TIROC.A-B-CD.B=f(P,E)16、社会互换论认为态度变化的关键是(A)。A.诱因的强B.趋向动机C.到达平衡状态D.回避动机17、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A),是个体的社会需要与否获得满足的反应。A.主观体验B.社会动机C.社会态度D.社会知觉18、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一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是稳定的。如内因中人的(D)是易变性原因。A.人格B.智力C.能力D.情绪19、印象管理是一种(B)。在人际交往中,互动的双方都懂得对方在不停地观测、评价自己,因此个体往往不停调整自己的言辞、表情和行为等,以期给对方留下一种良好的印象。A.信息加工B.社交技巧C.情感过程D.影响力20、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见解叫(B)。A.第一印象B.刻板印象C.印象形成D.总体印象21、熟悉能增长吸引的程度,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C)。A.指数关系B.线性关系C.倒U型曲线D.U型曲线22、家长对小朋友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小朋友的成就动机之间是(C)的关系。P9A.负有关B.很复杂C.正有关D.无关23、美国学者舒茨认为,(C)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络,如不能满足也许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如精神瓦解。A.社会赞同的需要B.对自尊的需要C.人际需要D.成就的需要24、挫折-侵犯理论认为,侵犯强度同目的受阻强度之间是(A)的关系。A.正有关B.负有关C.无关D.很复杂25、舒茨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的形成与群体的解体,提出了(D)。A.六种人际关系原则B.群体分解的控制原则C.包容原则和情感原则D.群体整合原则26、引起、推进、维持与调整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的的心理过程,称为(A)。A.动机B.需要C.注意D.爱好27、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状况下,去个性化状态会使个体的侵犯性(C)。A.不确定B.不变C.增长D.减少28、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是由(B)提出来的。A.奥斯古德B.舒茨C.摩根D.费斯廷格29、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A)的研究内容。A.社会层面B.个体层面C.人际层面D.群体层面30、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过去及目前的)资料,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措施,叫(C).A.试验法B.内容分析法C.档案法D.观测法二1、恐惊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惊情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