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农村劳动力工作汇报──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5则范文转移农村劳动力工作汇报──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县委、县政府一年比一年重视,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按照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坚持“以政府为引导,以农民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把培训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全面小康新农村的突破口来抓,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来抓,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新路子。到去年底,全县已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占全县农村总劳动力的,实现劳务收入亿元。现从三个方面作一汇报: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去年年初,我们对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分析,深切地感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统筹“三农”发展的“瓶颈”。⒈农村劳动力滞留农业,制约农民增收。据调查统计,去年初全县共有万人从事农业生产,按全县现有耕地估算,尚有万多农村劳动力富余,农村劳动力使用结构存在较为突出的剩余格局,以致人地矛盾比较突出,出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少的状况。⒉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制约协调发展。由于低素质导致低水平就业,致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农村,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阻碍了城镇化进程,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城镇发展,城乡差别呈拉大趋势。我们认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抓好“三农”工作,关键在于农民就业问题。而只靠做农业的文章,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必须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能力。⒊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制约转移速度。近年来,随着园区建设的稳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城市框架的进一步拉大,一方面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第1页共6页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用工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弹性下降。据县劳务市场统计,每周有近个就业岗位推向市场,但能达成意向的只有人左右,真正符合要求被企业录用的还不足人。主要原因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观念落后、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普遍较低,无法满足用工单位的要求。如何减少农民,提高农民,把人多地少的劣势变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成为人力资源优势,成为城市建设的人文优势,县委、县政府及时作出了决策,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重要产业,摆上议事日程。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做法总结一年来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我们的做法主要是“三抓促三变”:⒈抓宣传,转观念,变被动转移为主动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首要问题是思想观念问题,只有政府抓转移、农民想转移、社会促转移,才能取得成效。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从三个层面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一是干部层面,形成抓转移就是抓结构调整、抓农民增收的观念。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一定要从培训农民、提高农民、转移农民抓起。为此,通过调查研究、学习考察、召开会议、建立机构等多种途径,形成“不重视农转工作不是开明领导”的共识,使各级干部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中心环节、实行城乡统筹的主要抓手,并将其列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农民层面,形成洗脚进城,转移致富的观念。通过县、镇、村三级宣传体系,加强了对农民择业观念、就业形势和就业能力及农转工作中的先进典型、重要成果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择业观念,破除“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的旧观念,树立“洗去脚上泥,出去搛大钱”的新观念,激发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培训、学习技术的自觉性,增强了转移的主动性。三是社会层面,形成农村劳动力是资源、财富的观念。通过宣传发动、政策鼓动、资源整合、利益驱动,工商企业发挥第2页共6页技术优势,职技校发挥师资优势,民间组织发挥信息和市场优势,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共同开发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培育劳务经济。⒉抓培训,提素质,变低层次转移为高层次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素质问题,只有农民的素质提高了,就业能力增强了,才能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对此,我们实施“万名农民转移培训工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