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33页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进一步推进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在改善民生、服务发展、促进和谐中的重要作用,制定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一、“十一五”时期发展回顾(一)稳定和扩大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从现阶段市情出发,深入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构建起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和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运行机制。全市新增城镇就业67.84万人,较“十五”期间提高66.9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88.8万人次,超额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就业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形成了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居)四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就业培训制度不断完善,累计培训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8万人、农业富余劳动力13.25万人、创业人员2.2万人。围绕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建立创业孵化基地74个,配套落实税费减免、创业补贴、小额贷款等政策,开拓了以推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新途径。积极探索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路子,总结推广“金桥筑基工程”经验,不断扩大“三支一扶”和就业见习基地规模,指导帮助本市生源高校毕业生14.1万人实现就业,接收7.6万名外地生源高校毕业生第2页共33页第1页共3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33页来济就业。组织开展“春风行动”,积极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大力实施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期间累计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和落实“两项补贴”,帮扶6.92万人就业,实现“4050”人员再就业4.8万人。针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连续两年落实“援企稳岗”政策,为企业减负9.82亿元。(二)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的突破。紧紧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人才抄底机遇,认真实施“5150引才计划”,制定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99名。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普遍成为新兴经济领域创业的领军人物。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全面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36.8万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为1∶2.3∶3,结构比例趋于合理。“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实现零突破,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累计达到2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达到110人。加大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和培养力度,先后设立9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51名。发挥留学人员创业园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了“以园带区、有园无界、辐射全市”的格局,各创业园区已入驻留学回国人员企业190家,在孵项目500余项,其中近100个项目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聚集各类高层次人才1800多人。坚持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项目与引进高层次人才有机结合起来,争取上级引智经费1200万元,实施国外先进技术项目155个,引进急需的外国专家628名,先后有2名专家获国家友谊奖10名获齐鲁友谊奖,13名获泉城友谊奖,引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从健全培养、选拔、评价机制入手,把高技能人才作为推动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支撑,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13.4万,占技术工人总数的28.1%,高技能人才万人比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建立第3页共33页第2页共3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33页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和多元化评价体系,全力打造“泉城金蓝领”培训品牌,首席技师工作站增至13家。技工院校改革深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不断扩大职业技能鉴定覆盖面,开展职业资格考核鉴定的职业工种达到187个,年鉴定人数在6万人以上,在全省首家通过人社部“质量管理体系”认定,首家获得国家题库运行管理机构授牌。(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积极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要成果,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30.9万、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