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25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25页高中语文屈原[教学设计说明]一、指导思想:H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每册有两个文化常识单元,编者按照中国文学史的发展线索,介绍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它们都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沉淀,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对学生而言,正是构成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要弘扬民族文化,首先应该了解民族文化,因此,文学常识单元的教学,不该轻易带过或放任自流,而应作为教学的重头戏,当精讲课处理,并尽可能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由课内向课外扩展迁移。再则,文化常识单元一般由概述和附录两部分组成,前者为经脉,后者为血肉。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这节课所试图回答的问题。二、教学目标:了解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生,把握他热爱祖国、富有理想、忠诚廉洁、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接受爱国主义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教育。启发引导学生从理性和感情两方面初步理解、感受屈原作品在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上的特色,懂得有关的文学史常识,提高文史知识素养。三、教学方法:屈原作品文字艰深,在学生的知识库存里几乎是空白。为实现教学目标,必须讲究教法。为此,课前疏通《涉江》《国殇》,为课上体会屈原作品特色扫清文字障碍;课前印发屈原其他作品的补充材料,以拓展阅读视野,如《橘颂》全诗及译文,《哀郢》、《离骚》节选及译文,为理解屈原作品特色提供感性资料;运用电教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现屈原生平的有关情况,达到唤情煽情的目的。[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揭示课题,很快就到端午节了,每逢这个节日,无论南方、北方人一律包粽子,江南许多地方还要举行声势浩大的赛龙舟活动,这些都与纪念屈原有关。据说包粽子是屈原投江时当地百姓为防止蚊龙吃他而从古代流传至今的,赛龙舟则是当年人们为了抢救他而延续下来的风俗。这种风俗在我国民间已经流传了两干多年,且从来不需要官方组织,完全是人民群众自发的,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人民群众如此衷心地爱戴、如此自觉而持久地纪念一个文学家,这在世界文坛上是罕见的。直到1953年,屈原还被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推崇为世界文化名人,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什么屈原会赢得如此广泛的影响?通过文化常识(三)的学习,我们一定会找到答案的。(板书课题)二、了解屈原生平及性格。1.播放电影《屈原》中“欢宴张仪”片断。2.引导学生将电影片断和教材(第2-5自然段)联系起来,体会当时楚国黑暗的社会背景以及屈原的政治理想、思想性格。三、体会屈原作品的特色。1.体会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特色。抓住《涉江》《国殇》两首诗,通过反复诵读(散读、个别读、集体读)的方法,使学生对屈原作品丰富的想象、华美的辞章、参差的句式、鲜明的节奏获得感性的体验,从而初步理解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2.理解和把握屈原作品的爱国主义主题。以《涉江》《国殇》及补充资料为例子,以“屈原作品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为抓手,通过课堂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屈原的精神世界。就作品内容而言,必须引导学生明确两点:其一,屈原的激愤和痛苦根源于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屈原作品中直接抒发忧国忧民情感的诗句似乎不多,但他的政治理想本身就是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所以第2页共25页第1页共25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25页我们读他的作品,总见到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屈原作品最打动人的就在这里。假如从个人利益出发,屈原20多岁就任左徒,相当于副丞相职,可以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仕途太得意了,没有什么私欲不能满足。然而他总是疾苦,因为他舍不得人民痛苦,因此他“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假如从个人意气出发,你君王不仁,我也不义,不如隐居山林,过过逍遥清闲的日子。然而他做不到,因为他忘不了民生疾苦。“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忧国忧民就是屈原忧愤深广的根源。其二,对政治理想的不懈追求是屈原作品强大的精神力量。尽管在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下,屈原的理想不能实现,甚至为社会所不容,但他在每篇作品中都反复表示他九死不悔的心志。更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