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精细调理——御灸熏蒸养生一、熏蒸疗法的历史薰蒸疗法伴随着中医的发展有3000多年,历史悠久。《五十二病方》是马王堆出土的帛方,全书现存款额238方中,外治法涉及到147方,52相个病种中有36种病采用外治法治疗,其中就有熏洗疗法。是中医采用薰蒸疗法的最早史料。《内经》中有了薰蒸疗法的记载。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载:“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再如《灵枢·痈疽》载“发于胁,名日败疵,……锉荛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则强饮,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由此可见内经时代就有薰蒸疗法,为后世薰蒸疗法的基础。东汉时代的张仲景开创了外感伤寒和内伤杂病辩证论治的先河,被后人尊为“医圣”。在所著《金匮要略》中记载有“狼牙汤洗之”治阴疮等。晋代葛洪著有《肘后备急方》,是专为急症而设。全书分为8卷,对薰蒸法也有介绍:如治霍乱转筋,“取盐一升半,水一斗,煮令热灼灼尔手,溃手足。在胸胁者,汤洗之”。再如“用赤小豆一斗,煮令极烂,取汁四、五升,温渍膝以下。”治疗水肿。唐代至明代期间,随着方药学的兴盛发展,薰蒸疗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千金要方》中介绍了以蒸法治“卒寒发热”,以薰法治疗和预防“温疫”。《太平圣惠方》用药洗法治“骨蒸”。《本草纲目》也记有大量的薰蒸疗法的药方。清代吴师机著有《理论骈文》,书中记载了大量的薰蒸疗法,涉及到内、外、妇、儿各科。在民族诊疗技术里,古代就有苗族人在土坎边挖个深洞,洞上架数根粗木棍(能够承受一个成人的重量),木棍下面置一口锅,放入药物加适量水烧开产生蒸气后,将火撤去,然后在木棍上铺垫一层松枝,四周用席或布围住,令病人裸坐其中,头露于外,让药液蒸气熏蒸患者至全身汗出为止。主治全身风湿麻木、疼痛、皮肤病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薰蒸疗法这一传统的外治法与整个中医事业一样,得到了迅速发展、充实、提高。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薰蒸疗法在推广、应用方面成就更为显著。在当今风靡世界的薰洗热中,由于中药薰蒸法,操作方便,疗效显著,适用范围广,无痛苦、无副作用之特点,更易被人们接受。古方御灸薰蒸疗法在对薰蒸良方进行挖掘,对现代新方进行较全面的研究,使之更适合于现代人们的生活需要。在当今人类提倡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思潮之下,古方御灸薰蒸疗法将成为养生保健的必然趋势,将会为防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二、熏蒸疗法的理论依据中药薰蒸疗法由来已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摩之浴之”之说。中药熏蒸是中医外治疗法之一,它是借热力和药治的共同作用,通过扩张皮肤微小血管,加快血液循环,由表及里,在温热中实施治疗。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分泌、吸收、渗透、排泄、感觉等多种功能。中药熏蒸就是利用皮肤的生理特性和药物归经归脏的特性,使药物通过皮肤表层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经络、脏腑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中医薰蒸疗法是物理疗法,其机理是通过温热对局部或全身皮肤的刺激,促进血管扩张,血液及淋巴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局部或全身组织的营养、代谢、调节全身神经、肌肉关节的功能,即中医理论之活血化瘀。药物通过皮肤吸收面积大,作用直接,药物吸收不受内环境影响,减轻胃肠道副作用,给药方便。御灸薰蒸疗法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新型中医疗法,选用长寿而智慧的苗族人特殊中草药制成薰蒸养生包,经薰蒸器加热后形成汽雾,直接渗透至皮肤,吸收以达到治疗养生,预防疾病的作用。三、熏蒸疗法的主要功效黄帝养生御灸薰蒸疗法特别针对的症状、体征可概括为疼痛不适、肿胀、关节功能障碍等。我们用骨碎、川断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当归、红花、乳香、没药活血化瘀;川椒、白芷温经止痛;羌活、木瓜、防风祛风除湿,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活血、温经止痛之功。中药与薰蒸疗法的物理双重作用融为一体,使中药药性在温热作用下,打开汗腺,直接通过全身肌肤、孔窍、经穴、渗透、吸收、扩散、辐射等途径深入皮肤、脏腑,达到行气活血,温经止痛,扶正固本,调整机体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功能、调节高级神经中枢和全身生理过程,降低神经末稍的兴奋性和松驰骨骼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