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陆游传》读后感VIP免费

《陆游传》读后感_第1页
《陆游传》读后感_第2页
《陆游传》读后感_第3页
《陆游传》读后感——《陆游传》读后感依烟那天去图书馆本想借几本近代词学大家的传记,却无意间瞥见了朱东润先生的《陆游传》,想起以前文学史课老师曾讲过,朱先生的人物传记是学术史料与文学性结合的典范,一并借了抱回宿舍。借的时候,发现该书并无很好的版本,随手挑了一本分量略轻者带回。手上看的这本,出自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6年版,错字极多,繁简字问题亦复不少,作为一个古代文学出身的人,虽硌眼但尚不致影响阅读。(今人画陆游像)先看目录,理不出任何头绪;次看作者自序,也没有期望之中的学术水准与平实文笔。遂阅读正文,前后花了一周左右,断断续续一字一句读完了。有先入为主的印象,知道朱先生是学问大家,也是学术界泰斗级复旦中文系元老级的学者,阅读之初,心中充满敬畏。尴尬的是,阅读中并无快感,开篇写陆游的出生,像极了笨拙的文学小说。不惟文字描述不易使人感同身受,文字背后也不易察觉作者的情感;叙述中也见不出核心与关键,令我一度怀疑自己水平太烂,看不出作者功力深厚之处。通篇,充斥了大量地主阶级、农民阶级、人民、敌人、封建统治者这种扎眼的文字,令人反感,翻到自序发现该书写成于1959年国庆,果不其然,这是一部特殊时代的学术作品。朱先生在自序的结尾说道,这部作品“无论在思想内容或写作技巧上,都必然有若干的错误与缺点,可是因为受到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限制,一时还没有看清,因此也不及订正。希望同志们指示出来,给我一个修订的机会”。这样小心翼翼的文字,正可见出朱先生当时的心理压力。1959年,百花齐放已经结束,“引蛇出洞”初见成效,政治的寒冰正在袭来,三年自然灾害刚刚开始,这样的环境下,朱先生这本《陆游传》以政治为指导也就不足为奇。第1页共9页豆瓣上看大家关于此书的评论,否定者多,一方面我暗自松了一口气,发觉不单是自己学术水准太低,看不出朱先生文章的好处,大家多有此感;一方面,也觉得大家批评太过,以朱先生的学术功力,这本书可读性虽差,在史料运用与一些史实考证方面,却十分严谨;比如其中对陆游诗歌总数的考证、对金主完颜亮死后南宋军队不即刻进攻的分析,以及对宁宗政变、庆元党禁等复杂的政治背景梳理和南宋帝王年号的改换与政治转向的关系,均有理有据,让人信服。有人说,写的不如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正见出作家所写传记与学者所写传记之不同。作家往往注入大量个人情感,语言生动,可读性强,引人入胜,但在具体史实上,错误亦复不少;学者所写人物传记也许可读性略差,文学性不强,但资料翔实,在史料运用与史实考订方面,严谨有据。最佳的传记文学当然是严谨而不失趣味,朱先生的《张居正大传》也许即属此类(还没读,但是口碑好像最好)。《陆游传》基本以陆游的爱国思想为主线,塑造了陆游的爱国诗人形象,但是对陆游的多面性与复杂性有所忽略,对于陆游“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帖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钱钟书《宋诗选注》陆游小传)的闲适诗提及很少,引用亦不多,但陆游差不多“全靠那第二方面去打动后世好几百年的读者”。缺少这一面,传记中的陆游便不是完整的,这是时代的局限性,苛求不得。这本书同时解开了我不少关于宋代职官方面的疑惑,以前写陈与义的论文,经常对宋代的职官糊里糊涂,这本书深入浅出解释了不少宋代职官情况。这部分,必须做笔记,略举数条如下:1)宋代,高级官吏退职后,通常给予“提举”某宫观的名义。一座道宫或道观的“提举”没有固定限额,而且也不必到场,便可支取半俸,每任通常两年,但可以不断连任。祠官并没有脱离仕籍,亦循例升转。所谓致仕,是从现任官吏的名册里销号,不但行政官取消,连祠官也一并取消了。2)当时南北双方(南宋和金),每年都有几度使节来往,贺年的使节称为贺正旦使;贺皇帝生辰的,称为贺生辰使。第2页共9页3)完颜亮的军队,完全靠“签发”。他们内部不统一,和近代征兵不同,实际上只是农奴大军,每个军事单位里,都以部分北方部族和部分“签发”汉人混合编制,战斗意志不强。南宋则是雇佣军。4)宋代有“轮对”制度,在一定官阶以上,都有轮流觐见(皇帝)的机会。5)...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