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李清照的论文篇一:李清照小论文高一5杨维晨李清照及其诗浅谈内容摘要:一、相关简介1.李清照个人简介2.靖康之变3.婉约词二、李清照诗中的常意图象1.花的意象美2.雨的意象美三、李清照前后诗词的比较1.天真少女的貌态2.深闺思妇的形象3.国破家亡的愁绪4.惦念家乡的情怀四、结论附:参考文献材料相关简介1.李清照个人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也特别有文学涵养。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两人都十分喜欢珍藏古文奇字,十分琴瑟和谐。可之后赵明诚的父亲在官场上失利,因此李清照随赵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开场了屏居乡里的生活。此后几年,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生活十分幸福美满,他们共同珍藏了许多文物古器,同时在李清照的襄助下,赵明诚也大体上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李清照44岁时,发生靖康之变。是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今南京市),南下奔丧。当李清照押运15车书籍器物,行至镇江时,正遇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而李清照却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之宝,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押抵江宁府。不幸的是,由于途中感疾,赵明诚竟于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赵明诚卒后,李清照大病一场。颠沛流离中,所余文物又散失大半。孤单无依之中,李清照再嫁张汝舟。张汝舟早就觊觎她的宝贵珍藏。当婚后觉察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后觉察张汝舟还有营私作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李清照便报官揭露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经查属实,张汝舟被除名编管柳州。李清照虽被获准离婚,但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3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后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关押9日之后获释。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绍兴十三年(1143年)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越十余年,大约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或者以后,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家乡难归的无限无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享年至少73岁。2.靖康之变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因此得名。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耻导致北宋朝廷崩溃,是年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南宋开场。3.婉约词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起于隋唐,原是以歌酒欢宴中的燕乐配置的歌辞。而等到两宋时,词文学款式逐步开展到能够和诗分庭抗礼的地步,成为一种登得大雅之堂的文学款式。两宋两百年间,涌现出一千三百多位词家,构成了婉约、豪放两大风格流派。而婉约词的特点是,修辞委婉、表现细腻。在取材上,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情;在表现手法上,那么多用委婉蕴藉的方法表现情绪。代表词人有柳永、温庭筠、周彦邦、李清照、秦观等。李清照诗中的常意图象:(一)花的意向美李清照写花的数量是比较多的,涉及的品种也十分的多。像《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等词中都有写到“花”这一意象,我们从“花”的意象中能够感受出李清照特有的细腻情怀,同时花也是她人生各个阶段的自我形象的写照。下面我们就详细来看一些:《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爽朗的少女乘着一叶扁舟,在层层的荷花之中嬉戏。这是多么美妙的画面,“沉醉”二字露出了李清照心底的欢愉,与后文的“兴尽”照应。一连两个“争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