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观后感大国崛起是一部电视纪录片,记录了九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分别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各国的兴衰都留下了不同的发展轨迹和经验教训,也帮助我们更好的建设国家。而第一集主要讲的是葡萄牙、西班牙的海洋崛起。15、16世纪之前,由于交通水平,科学技术,认识不足等原因,世界是相互隔绝的,人们都以自我作为世界的中心,中国的天朝大国姿态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伊比利亚半岛的身世坎坷,曾先后被罗马人、日耳曼人、摩尔人占领,但斗牛士的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使他们一直与外来侵略斗争,终于迎来了民族的独立。在此之前,“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是欧洲的写照,当时的欧洲四分五裂,各国统治者为了开拓领土东征西战。民族独立后,葡萄牙国内仍然一片狼藉,资源匮乏、国外侵略、版图狭小、战乱不断等状况成了葡萄牙急需解决的难题。可是这个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均称不上最好的小国居然开启了世界各地联系的大门。这很大要归功于葡萄牙君主制的率先建立。在此之前,欧洲普遍盛行封建等级制,封建领主掌握了主要权力,国家割据严重,国王只是傀儡。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国王逐渐加强了王权,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民基层的利益。贵族和市民阶层共同参政,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这与当时我们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截然不同的。权利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简简单单三个词就可以概括当时的状况。君主制的建立对后来恩里克王子开启海上之路起到了很大作用。剧中说海洋之路竟是为了胡椒粒的趣闻让我目瞪口呆。在当时胡椒粒不仅仅是可以制作美食,还是用来保存食物使之不腐烂的土方子。还记得以前听老师说,对黄金的渴求激发了这次生死不明的旅行。归根到底都是欲望惹的,但不能说这是祸,没有这种欲望哪来世界的联系和葡萄牙自身的繁荣。一定的压力会转化为动力,陆上阿拉伯商人的垄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阻隔,使葡萄牙人不得不选择了那片死亡之海。在恩里克王子第1页共12页的领导和支持下,一大批航海家和学者聚集起来,改进了中国的指南针和传统的欧洲帆船,成就了新航路。这让我想起了鲁迅的一句话“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第二篇:大国崛起观后感大国崛起观后感如今的德国,是一个强盛的、多元化的国家,对德国零散的记忆让我首先想起约翰.克里斯朵夫,这是一个性格有点古怪却充满人性的德国人。爱因斯坦、歌德、席勒......这些零散的印象在看完大国崛起后得到了整合——德国饱受古典音乐的影响而散发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辉,它以惊人的破坏力伤害了世界也伤害了自己,而这一切都源于这个民族对长期战乱的分裂的集体记忆,统一和强大,成为德意志发展的最大动力。这个民族的到底曾受过怎么样屈辱.....我想或许每个民族总有自己辛酸沉痛的历史,但是重要的是他是如果走过坎坷,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繁荣。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奔走游说终于让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呈现出曙光。铁血宰相俾斯麦不得不提,1862年9月30日,刚刚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的俾斯麦走进议会,发表了一段强硬的讲演,他说:“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以及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而是不可避免地将通过一场严重斗争,一场只有通过铁与血才能解决的斗争来达到目的”,从此俾斯麦被世人称为“铁血宰相”。由德国发起的两次世界大战,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最黑暗、最惨痛的一页,无数生命和家园在战火的劫难中消亡,这是全世界都不会遗忘也不能遗忘的历史。而如何对待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是这个曾经失去理性的民族必须面对的一次考验。二战中被杀害的600万犹太民族的冤魂在等待,受到伤害的欧洲和世界在等待。1970年的一个萧瑟冬日,刚刚上任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了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二战中,波兰有250万犹太人在集中营里饱经痛苦、绝望的折磨,最终无助地死去。在冰凉的风中,勃兰特一步步走到死难者的墓碑前,在全世界的注视下,这位二战中反纳粹的英勇斗士,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不已的动作:跪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