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名师导航内容感知夏衍,原名沈端先,1900年生,浙江杭州人。主要作品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心防》《法西斯细菌》《考验》,报告文学《包身工》等。《包身工》是夏衍在上海工厂区进行了两个多月实地调查以后写成的。作品以饱含血泪的笔墨,真实地反映了包身工这种“现代奴隶”的生活和惨绝人寰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狼狈为奸,残酷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作品从吃、住、做工等各个侧面,选取了不少有特征性的场景,对包身工进行群像刻画,显示出她们作为人形机器的共同命运。她们一律死灰般的面容,褴褛的衣衫,在繁重的劳动和野蛮的虐待下哀苦无告,以致几乎消失了表情和个性。同时,作品中也有许多细节,描写“芦柴棒”、小福子等的悲惨遭遇,更加深了读者的印象。另一方面,作者又恰当地穿插议论,作细密地分析,并证之以一些统计数字,有力地揭示了包身工苦难的原因,那就是“带工”“拿莫温”“东洋婆”对她们进行超额的剥削。并且暗示,这种剥削是在外国资本家和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勾结下进行的。(如文中写道:“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由于作品将鲜明的形象描写和细密的逻辑分析糅合在一起,因而具有雄辩的说服力和强烈的艺术效果。咬文嚼字1.字音猡(luó)烘(hōng)尘埃(āi)骷髅(kūlóu)荤腥(hūn)缜密(zhěn)瞌睡(kē)弄堂(lònɡ)繁衍(yǎn)汀(tīng)游说(shuì)辊(gǔn)栅(shān)趾(zhǐ)噩梦(è)契约(qì)怜悯(mǐn)拷绸(kǎo)吮吸(shǔn)2.多音字3.形近字唉声叹气唉尘埃埃洪水洪哄闹哄烘托烘践甲趾福祉祉地址址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剖析:这是通过反问和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感情。“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劣,暗含讽刺的意味。2.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用心爱心专心1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剖析:这是一段整散结合的话,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3.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剖析:这是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控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二、重点语段1.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松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捧”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剖析:本段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写了包身工的形象。先从面上开始写,写了一群人物的形象:“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松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这时一群穿着破烂、形容脏乱的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