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下册《归去来兮辞》教案北京版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独善其身、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2、欣赏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点:情感真挚,语言朴素,用典自然,想象丰富。3、在了解辞赋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教学重点:欣赏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点:情感真挚,语言朴素,用典自然,想象丰富。教学难点:在了解辞赋特点和诗句含义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板书课题、作者)二、关于辞的体裁特点。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四、五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了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主”,这就表明赋已是有韵的散文了;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这篇文章1、四句一节的形式没有变,全篇共15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这样读下来,全篇层次很清晰。2、仍以六字句为主(占3/4),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亦有悦耳动心之效。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2、“归去来兮”(出现两次)“已矣乎”当作一句读,适当的延长读末字的时间。3、“乃瞻衡宇”以下八句皆四字句,“富贵”两句为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辞是有韵的。范读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三、整体感知归心似箭(一)天伦之乐(二)自得其乐田园之乐(三)综述情志四、研习课文(一)、读悟第1段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指名朗读本段。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幻灯片1〈〈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二)、读悟第2段齐读本段。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