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清塘荷韵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水龙吟竹教学设计要点一、这三篇文章可以安排学生课外阅读,如课外无法落实,也可以安排在课内。学生的阅读可以只要求围绕“阅读练习·探究”一、二进行准备。课堂讨论交流,教师讲评。二、《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相媲美。《荷塘月色》写的是月夜荷塘的景象,力求写出物境的美,写出作者内心淡淡的喜悦与忧愁。而本文写的是莲荷从虚无到繁茂的漫长历程,重在写莲荷顽强的生命力,写作者的欣慰与希望。文章中浸透了作者对人生及人类历史的沉重思索,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本文的阅读,最主要的是让学生调动起自我的生活体验,体会到一种生命力的顽强,在心中留下一颗千年不烂的生命种子。三、关于其他二首词,可让学生参照附录阅读理解即可,不必深究。四、课外布置学生在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借鉴所学课文,写一篇作文:1.《记忆中的荷花》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大自然里,一棵小草、一棵花树、一朵小花……常常能引发人们对于生命与生活的无限遐想,你有类似这样的经历吗?你又有什么想法呢?请以“大自然的启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五、“阅读练习·探究”三可在课外完成,安排在“综合练习活动”中进行交流。附:《清塘荷韵》与《竹》课堂教学参考方案一、《清塘荷韵》问题一:读这这篇文章,关键是理清其头绪,这一篇文章头绪在哪里?请具体说说。明确:在情趣的变化的层次上。第一层次,对于楼前的清塘没有荷花,感到不满、失落,第二层次,投入莲子,殷切地期待,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失望。在这一层次中,作者用了比较强烈的形容:“我翘盼的水面上去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灰了心”不仅是为了对第二层次作确当概括,而且是为了和第三层次作反衬性的铺垫。第三层次。“出现了奇迹”,发现了“几片圆圆的绿叶”,好像是要与前面的“灰心”作对比。但对比是多种多样的,一种是强烈的,一种是有细致层次的。季先生的用意很显然,是一下子并不让他太强烈。从这里可以看出季先生行文的风格,那就是层次感很强,在这个层次的最后一句,把分寸感表现得特别明显:“经过了漫漫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有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这样的写法,就是不想一下子作强烈对比,循序渐进,懂得为强烈的对比蓄势,这是风格老到的表现。第四个层次:这是真正的大对比。这时所用的语言比较强烈了。首先,是变化的突然性:“一夜之间”,其次是“叶片扩张的速度惊人地快”,再次是,内心的感动效果“狂喜”。这个“狂喜”正是和前面的“灰心”的对比。从“狂喜”里,我们可以看出,季先生的的老到中还有一点,那就是动情,这种动情,就是浪漫。在本文中,不但有“狂喜”,在后面还有“岂不大快人意也哉!”但是,过分浪漫,就可能成为滥情,就不完全像是季先生了。季先生作为学者,他的散文的特点,他的散文的功力,不完全在动情上,他往往在动情之时,或者在动情之后,来一点智性的冷静的思考。这就是第五个层次了。在这个层次里,季先生发开了议论:他指出天地间的生命总是有一种“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有了这样的议论,就表现出学者本色了。这种本色概括起来,就是情感与智性的交融。当然,在智性与情感两个方面,季先生的智性比之情感要收敛得多,他的智性议论往往是点到为止,相比起来,他的情感就比较敢于张扬。在他笔下,对于荷叶和荷花的描写,词语用得是比丰富的。特别是对于荷花的形态,有带着比较强烈情感,如:“红艳耀目”、“睥睨一切”、“绿盖擎天”、“红茶映日”、“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来了”。特别是:一片莲瓣堕入水中,从上面向下落,水中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但是,这样的描写与一般抒情散文略有不同,那就是,比较有分寸。总是有些数量上的限定,如“不到十几天功夫”,“每天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