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1课时)课题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课型新授课年级高一年级教材分析本课是岳麓版必修一第五单元的第三课,主要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并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相关史实。与前两课形成层递关系,反映了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和演变,同时也体现了中国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和新课标“中外关联”的原则,突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相比之下,初中教材注重感性认识,本课内容的编排中则隐含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条线索,反映了对高中学生理性学习的要求。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而且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有所了解,但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对知识的掌握缺乏条理,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缺乏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理性思维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和学生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设计思路由于本课时代跨度大,知识点繁多,所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化繁为简,突出重点和难点。所以我的设计是:以大型文献记录片《红星照耀中国》为切入点,让学生以编导的身份去了解这段历史,通过学生策划拍摄纪录片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种做法学生较为容易接受,也容易引起共鸣。以《红星照耀中国》贯穿本课内容,设计主题集中而鲜明,可以把松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熟悉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演变的必然选择,培养运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依据材料获取信息能力,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原始材料。2、引导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感受党领导革命走过的28年艰难历程,体会新中国建立的伟大意义,深化了解国情,培养对党的感情,进一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认识理论联系实际的伟大意义。重点与难点重点:(第1课时)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及北伐战争,井冈山道路,红军长征及遵义会议、西安事变难点:(第1课时)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历程也是中国争取和平民主斗争以及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教学方法1、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利用小组过程性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呈现方式具体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应对策略(一)课前渲染:播放歌曲《在灿烂阳光下》,并展示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相关图片,了解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主要探索。(二)情境导入:视频《斯诺与红星照耀中国》——六种文字让世界认识中国共产党斯诺,一个著名的美国记者,用他手中的笔向全世界讲述了感受气氛,为上课做准备营造氛围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视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走向胜利的艰苦历程,今天,为重现这一光辉历程,中央电视台决定拍摄同名大型文献纪录片《红星照耀中国》。(三)讲授新课◆具体做法:创设由学生担任《红星照耀中国》大型文献纪录片编导的情境,将学生分为四个大组,让学生以教材为依托,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为纪录片的前四集选取最具代表性的重大历史事件,并阐述理由,以此来再现中国共产党诞生、并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相关史实。分组和要求如下:(幻灯片展示)主题: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并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任务:为该片的前四集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并阐述选择的理由。第一组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1923)第二组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第三组工农武装割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