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白杨礼赞》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和象征手法。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3.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重点难点:1.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一。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教学过程:一、自学自测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大毡子()开垦()主宰()坦荡如砥()潜滋暗长()秀颀()无边无垠()诸如()倦怠()婆娑()恹恹欲睡()丫枝()晕圈()虬枝()参天()2.解释下列词语。(1)视野:(2)黄绿错综:(3)妙手偶得:(4)无边无垠:(5)倔强:(6)纵横决荡:二、互学互助1.简介作者资料。2.什么是象征手法?3.本文的中心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做简要的概括。三、导学导练1.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2.提问: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3.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4.动手在第三部分文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并把它们标记下来。想一想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它的含义又是什么?5.读一读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看一看句法有何变化。(2)提问: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3)提问: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4)提问:白杨树象征了什么?6.读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提问:“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2)提问:“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3)提问: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四、课堂总结《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这篇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魅力非同小可。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黄土高原。这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的“神不散”有很大关系。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的抒情,一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我们的面前。真是一篇难得的好范本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