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和“行”这种文学体裁。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3、背诵全诗,了解和学习描摹音乐的手法,体会诗中出色的音乐描写。4、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自主学习】1.文中成语集锦。(1)千呼万唤——“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指呼唤多次,再三催促,形容不轻易出面。(2)切切私语——(现作“窃窃私语”)“在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指在暗中小声说话。(3)珠盘玉落——“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器弹奏的声音清脆悦耳,十分动听。(4)秋月春风——“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比喻良辰佳景、美好岁月。(5)暮去朝来——“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比喻时间过得很快。(6)门前冷落——“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形容来来往往的人极少。也作“门庭冷落”。(7)同是天涯沦落人——指同是飘泊沉沦在他乡异域的人。(8)相逢何必曾相识——相逢即成知己,不必要从前认识才算故人。意谓一见如故。(9)此时无声胜有声——“别有幽怨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本来指没有声音比有声音更能表现内心深处的愁怨,后来引申为更能表现内心深处的感情,或比喻某种高尚行为给予人们的深刻感受。2.情境默写:(1)诗中写琵琶女内心的犹豫和被邀出场后神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2)诗中生动描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旋律的变化,其中用__________描绘曲调的婉转悠扬;用__________比喻突然发出的乐声雄壮激越;用__________比喻弦声愈来愈低沉以至于停顿。(3)运用侧面烘托,说明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1.琵琶女的演奏过程分几个层次?从中能体会到琵琶女怎样的情感变化?分析:第二段乐声的描写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以“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第二层: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1个比喻,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第三层: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的乐声。感情由激愤而凄厉。这一层乐声在上层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高潮又戛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层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描写琵琶声声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明确:(1)大量运用比喻。用生活中具体的声音作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把抽象无形、难以捉摸的乐声表现得形象可感。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2)巧用拟声词和叠词,使音节悦耳动听。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①正面描摹:“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②侧面烘托:“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以无声衬托有声,用乐曲休止时听众的感受与反应来侧面烘托音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4)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曲中含情。如“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