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作者卡片姓名班固时代(生卒年)东汉(32-92)字号称谓字孟坚籍贯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相关材料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青年时代在太学读书,后继父亲班彪之志续写《史记后传》,被人告发私改国史而入狱。汉明帝读其原稿颇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奉诏修史。历二十余年基本完成《汉书》。晚年因窦宪事牵连入狱死。一部分“志”“表”由其妹班昭和马续相继完成。著有辞赋《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诗歌有《明堂诗》《辟雍诗》《灵台诗》《宝鼎诗》《白雉诗》《咏史》等;经学著作《白虎通义》等背景呈现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的政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知识链接《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速读感知1.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有何作用?2.文中主要写了几次匈奴招降的情况?精要探究1.如何理解苏武所说的“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这句话?2.文中写张胜请降,有何用意?3.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件事,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4.苏武入匈奴遭遇变故曾两度欲引刀自决,后来被困地窖、牧羊北海时却又千方百计要活下去。这前后不一的做法是否矛盾?会不会影响他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5.匈奴与汉已经和亲,为何还要“诡言武死”?6.这篇文章在塑造苏武的形象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将文中多个人物的性格和苏武进行对比。重难探究真正的忠诚就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做无谓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文脉图示写法指导《苏武传》中作者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这些细节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动人、高大的英雄形象。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具体描写时,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让人感到可信,要抓住典型细节即最能反映人物性格、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细节。细节描写注意抓住以下几点:1.细节描写要真实可信。2.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3.恰当地对所选细节进行描写,既不过分详细,也不过分简略,为写作目的服务。【参考答案】速读感知1.【答案】文章先后记叙了苏武的自刎、拒降和北海牧羊等几件事,表现了苏武坚定的信念和矢志不渝的民族气节。2.【答案】共三次。第一次写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第二次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使其投降;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精要探究1.[名师指津]解读这句话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找出苏武所要表达的三层意思,也可由此看出他的性格特征。[我的理解]苏武的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明自己没有参与谋反事件,二是表明汉朝没有指使他们这样做,三是教育张胜等不要贪生怕死。后文的“引佩刀自刺”大大增加了说话的分量,不仅为国雪耻,扭转了外交上的被动局面,而且赢得了单于的尊敬。2.[名师指津]作者善于运用反衬手法,借张胜的“请降”,来突出苏武的“拒降”,以此来刻画其坚贞不屈的品格。[我的理解]从文中看,一个“请”字写出了张胜在卫律剑下丧失骨气、奴颜婢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