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教材内容及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是高一政治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第四框题。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了解到公民享有监督权,这为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本框题深化了第一课“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内容,又为第四课“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的学习做准备。因此它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本身具有“是什么?(含义)为什么?(意义)怎么办?(实践)”三大块完整的知识逻辑,但只是就第一个方面做了详尽的阐释,后两个方面则一带而过。对民主监督的意义进行深入的剖析,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积极地行使监督权,乃至有利于推动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工作的改进和整个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2、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我国公民享有监督权,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和检举权;此外,高中学生具备较强的正义感和理想主义,内心里希望国家是繁荣昌盛的、社会是公平正义的、人民是幸福而有尊严的,这些都对本框题的学习具有积极意义。高中学生思维能力还未完全形成,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容易情绪失控、行为偏激,他们常常陷入一个思维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对于负责任地行使监督权和认同民主监督的意义是不利条件。教学目标及依据分析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学生能准确说出监督权的含义、由谁监督、监督谁、以及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渠道。②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判断应该行使哪项监督权、以及采用哪种渠道监督。③学生能结合事例阐明行使监督权应有的态度、做法。④学生能运用民主监督的相关知识,就如何捍卫自己的、他人的、国家的合法权益提出建议。(2)能力目标:①通过对行使监督权的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对有关错误观点和行为进行分析和批判的能力。②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民主监督实践,使学生逐步提高政治参与的实际本领。(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增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主人翁责任感。②通过学习,学生能加强法制观念,逐步培养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的行为习惯。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合法渠道。确立依据:学习政治知识最根本的目的是让我们学会如何有序的参与政治生活,通过大家的努力让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社会更加和谐、公正。只有抓住这个重点,并突出这个重点,才有利于学生深入认识信访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的含义、运用方式、特点和作用,从而可以通过更准确更合法的方式行使监督权,参与政治生活。2、难点:积极和负责任地行使监督权。确立依据:这一难点并不涉及理论的难度,而是高中学生特殊的心理发育阶段、思维成熟水平,以及不够乐观的社会现实状况。两者交织在一起,一方面学生在面对政府不能依法行政等问题时容易产生愤怒和失望的情绪,造成对于民主监督并不热心甚至冷漠,另一方面学生内在的强烈的正义感促使他们关注社会,这时候又容易造成不负责任地行使监督权。教学环节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三明市城市山脊绿道的图片,并做简要说明,突出绿道“名片形象”和建设、管理漏洞的冲突,引发学生思考。学生观看图片,理性思考绿道维护问题。以生活化的热点问题创设探究平台,易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符合学生探究能力水平。讲授新课第一环节:我选择我反思问卷调查:“民主监督知多少?”1.我国公民在政治参与中,能否对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进行民主监督?A.能B.不能2.您是否给信访部门及工作人员打电话、写信或当面提出过意见、建议?A.有B.没有3.您找过身边的人大代表反映过建议或意见吗?A.反映过B.没反映过4.您知道本地电视台(或报刊)的舆论监督栏目的联系方式吗?A.知道B.不知道5.很多人没有参与过民主监督,您认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什么?A.不知道如何民主监督B.不相信民主1、教师课前对学生问卷进行调查落实,并设计成柱状图模式,显示调查结果。2、教师提升:引导学生对民主监督的渠道有初步的了解。分析学生对于民主监督缺乏认识的原因,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