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理解倒装句和省略句。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3.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和方法目标1.自学课文,疏通文意,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2.初步体会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掌握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情感目标3.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勤奋善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苦乐观。。【重点难点】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教学设想】1.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在五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古代不同体裁的文章,如吴均的书信体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自传体文章——《五柳先生传》、韩愈的议论性文章——《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体裁为赠序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2.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3.本文是一篇赠序,“序”,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1.初读课文,扫除文障嗜(shì)叱咄(chìduō)俟(sì)负箧(qiè)曳屣(xǐ)媵(yìng)烨(yè)皲(jūn)缊(yùn)袍敝衣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古今异义走送之。(古:跑今:走路、步行)媵人持汤沃灌(古:热水今:饭汤、菜汤、汤汁)一词多义之(1)弗之怠(代,读书之事)(2)走送之(代,书)(3)益慕圣贤之道(助,的)(4)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不译)以(1)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2)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①因为,介词。②把,介词)(4)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因为,连词)(5)以衾拥覆(介词,用)2.本文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体现在“余幼时”“既加冠”“当余之从师也”等内容上。第一段:讲借书求学之难和用心求学之专。第二段:讲求学跋涉之苦和生活艰苦朴素。★★从作者借书、抄书、还书这一层内容里,你认为我们该学习他哪些品质或者方法?(勤奋好学,不怕吃苦;持之以恒;诚实守信;抄书的读书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你喜欢书中“乡之先达”这样的老师吗?宋濂是怎样对待这位“先达”的呢?用文中原句回答;你怎样评价宋廉的求学精神的?(这位先达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但是对人严厉,甚至冷漠,还不时发脾气;宋廉对待这位“先达”态度虔诚而恭敬——“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致,不敢出一言以复”;宋濂的求学精神是谦虚的,有问题需要请教,不要因为对方态度不好而放弃请教的要求,我们应该向一切比自己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