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选择题标准练1时间:25分钟满分:37分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212页1.[2020·芜湖市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民国时期,治蝗工作是地方自行负责的事务,在地方政府的监管下,召集当地民众进行捕蝗救灾行动。虽然民众的治蝗意识有所提高,对蝗虫的生活史、成灾原因等有了更全面的科学认识,但科学治蝗意识并没有得到全国普及。村民视蝗虫为神虫,治虫担心惹神佛之怒,因而只是进行驱逐。祭祀蝗神是地方村民对于蝗灾最普遍的反应。各地并不重视蝗灾预防工作,不进行查蝗查卵,只希望挽救于成灾后。治蝗方法以传统人工扑捕法为主,新式化学品除蝗虽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但是由于物质资源的匮乏,大规模药械治蝗还没有实现。这致使当时蝗患反复出现,治蝗效果有限。——摘编自赵艳萍《民国时期的蝗灾与社会应对》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蝗灾仍然频发。1949~1956年,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对防治蝗灾高度重视,确定了治蝗工作“打早、打小、打了”的方针。成立专门的治蝗领导机构,建立责任制。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民众被广泛动员起来,加入捕蝗、灭蝗的队伍,使之成为一种群众性运动。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常规的飞蝗预测预报机制。推广机械药物灭蝗,并从苏联引进了飞机灭蝗技术。通过治淮、治黄工程和官厅水库的兴建,改善蝗区的生态环境。——摘编自江满情《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蝗灾治理及其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时期治蝗效果有限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指出与民国时期相比新中国治理蝗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15分)解析:(1)原因:结合社会背景可得出社会长期动荡,经济落后;根据“在地方政府的监管下,召集当地民众进行捕蝗救灾行动”得出政府治蝗工作不力;根据“治蝗工作是地方自行负责的事务”得出缺乏全国性综合治理策略;根据“村民视蝗虫为神虫,治虫担心惹神佛之怒,因而只是进行驱逐。”得出民众封建迷信思想盛行;根据“但科学治蝗意识并没有得到全国普及”“新式化学品除蝗虽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但是由于物质资源的匮乏,大规模药械治蝗还没有实现”得出科技水平落后,现代治蝗方法推广有限;根据“各地并不重视蝗灾预防工作”得出不重视蝗灾预防。(2)特点:根据“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对防治蝗灾高度重视,确定了治蝗工作‘打早、打小、打了’的方针。成立专门的治蝗领导机构,建立责任制”得出政府的重视与统一领导;根据“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民众被广泛动员起来”得出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根据“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常规的飞蝗预测预报机制”得出防治结合,预防为主;根据“推广机械药物灭蝗,并从苏联引进了飞机灭蝗技术。通过治淮、治黄工程和官厅水库的兴建,改善蝗区的生态环境”得出科学防治,手段多元、注重改造生态环境。意义:根据所学可从保障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巩固了新生政权;密切了党和政府同群众的联系;加强了对群众互助合作精神的教育;积累了防蝗和治蝗的经验等方面概括。答案:(1)原因:社会长期动荡,经济落后;政府治蝗工作不力;缺乏全国性综合治理策略;民众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科技水平落后,现代治蝗方法推广有限;不重视蝗灾预防。(2)特点:政府的重视与统一领导;广泛发动人民群众;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科学防治,手段多元;注重改造生态环境。意义:保障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巩固了新生政权;密切了党和政府同群众的联系;加强了对群众互助合作精神的教育;积累了防蝗和治蝗的经验。2.[2020·焦作市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棉花,这一19世纪最主要的全球商品,把那些似乎截然相反的事物——奴隶制与自由劳动力、国家与市场、殖民主义与全球贸易、工业化与去工业化——联系在一起,然后以一种近乎炼金术的魔法将其转化为财富。棉花帝国依赖种植园和工厂、奴隶和受薪劳工、殖民者和被殖民者、铁路和蒸汽机——简言之,依赖一个由土地、劳动力、运输、制造业以及贸易组成的全球网络。——摘编自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解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