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4.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B案——课前预习【使用说明】: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明确知识体系,理解重点知识。【基础知识梳理】一.实践:1.概念:2。特点:①②③重要提示:(1)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人所特有的;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不是整个世界。第二,实践是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第三,所谓“改造”,必须使客观对象发生改变。第四,“一切物质性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2)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论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并不是说盲目的实践活动不存在;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并不否定单个人实践活动的存在。3.基本形式: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2)实践是(3)实践是(4)实践是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重要提示:(1)认识的来源只有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2)理论,即使是科学理论,比如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也无法充当检验标准。三.真理1、含义:2、客观性:3、具体性:4、条件性:四、认识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1)认识具有反复性:用心爱心专心1(2)认识具有无限性:(3)认识具有反复性:(4)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重要提示: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认识能力是无限的。C案—课内探究合作探究:探究质疑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2.实践是客观的3.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4.单个人、孤立的活动是存在的。5.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前人的经验和书本知识。6.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真理是主观的。8.科学理论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范畴。9.真理是永恒的、无条件的。10.认识的反复性说明认识是对事物的简单重复。A案—课后巩固一、选择题1.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农民种地②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③工人做工④学生学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浙江台州市的农民说,以前卖农产品是肩挑腿跑挨家叫卖,后来有了专业批发市场,使销量大增,现在有了网络,通过网络可以把产品卖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这些变化体现了实践的()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直接现实性D.社会历史性3.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第六次人口普查。早在1957年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就预见到人口众多给我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主张计划生育,避免人口的无节制增长。当年的《新人口论》遭到批判,而现在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告诉我们()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他,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如果诸葛亮出来说明,道是‘吃食不过是要发生温热,现在打起嘴巴来,因为摩擦,也有温热发生,所以等于吃饭’,则我们必须撕掉他假科学的面子,先前他的品行如何,是不必计算的。”这段论述表明()A.真理面前人人平等B.主体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C.真理等于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真理是无法判断和证明的用心爱心专心25.在平面内有直线a、b、c,若a⊥c,b⊥c,则a∥b;在空间中有直线a、b、c,若a⊥c,b⊥c,则a与b不一定平行。这说明()A.人们难以完全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B.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C.真理具有客观性D.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6.下面两幅关于妇女纺织的图片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具有()A.历史性B.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