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景抒情诗一、学习目标:1.了解陈子昂、张九龄的生平及思想内容。2.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3.体会即景抒情诗的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学会赏析名句。二、文本助读(一)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鉴赏要点: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主要内容: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3、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二)诗歌中的景情关系诗歌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抒胸臆,一是间接抒情。所谓“直抒胸臆”指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而“间接抒情”,指借助人、事、物、景的描写,表达诗人情感的方法。一般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托物言志等。寓情于景的特点在于一首诗(或某几句诗)中只有景物的描写,没有直抒胸臆的诗句,诗人的感情全部蕴含在描写的景物上。寓情于景的说法还有移情于景、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情景交融指一首诗(或几句诗)通过对人、事、物、景的描写,把诗人的情感与描写的事物浑然一体,最终达到的一种表达效果。最常见的形式是诗歌既有描写又直抒胸臆的诗句。“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三)【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1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入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2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年间进士,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7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为中书令。因正直敢言,受到权奸李林甫的排挤,贬为荆州长史。有《曲江集》。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预习题(一)1、背诵《登幽州台歌》2、解释下列词语①古人:②来者:。③念:④悠悠:⑤怆然:⑥涕:3、请提出一两个你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课外拓展(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江行[宋]严羽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预习题(二)1、背诵《望月怀远》2、请提出一两个你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课外拓展(二)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果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答:(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即景抒情诗课堂检测(一)班级学号姓名1、阅读《登幽州台歌》,用自己的话翻译诗意。当堂训练(一)阅读《登幽州台歌》,回答后面的问题。登幽州台歌①前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