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效率、公平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2、理解为什么要坚持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注重效率和公平原则的涵义;如何坚持效率和公平原则。3、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说明坚持兼顾效率和公平原则的意义。(二)能力目标:1、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的辨证思维能力。2、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3、结合和谐社会建设,对如何更加注重公平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教学重点1、关于公平的问题3、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教学难点1、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2、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现在位居世界第二,我们国家是越来越富有了,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又经常听到有人在抱怨上学难,看病贵的问题,我们的国家不是已经富强起来了吗?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这就涉及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切身利益的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问题,怎么样才能够实现社会公平,同时又保证社会效率不断提高,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讲的内容——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请同学们翻开课本60页。(二)、讲授新课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教师:现在请同学们看一下课件:我国的个人收入差距现状——金字塔型分配结构改革开放30年以来,居民收入都增加了,但是收入差距普遍存在,而且收入差距在扩大。人口财富20%50%60%46%20%4%教师提问:像这样一种财富分配你觉得公平吗?学生回答:不公平。教师提问:那怎么样才是公平的?学生思考回答:1、公平的含义教师点拨: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公平含义多种多样,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这里所说的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结果公平)教师提问:有人说公平就是消灭差别,有差别就不公平。人人平均、不存在差别才是公平。又有人说公平不在于没有差别,而在于差别是否合理。如果差别给人以激励,使经济具有活力和效率,又不影响社会稳定,就是公平。你们怎么看待这两个观点?学生回答:教师点拨:第一个观点过于绝对,是典型的平均主义,平均主义抹杀了劳动差别和收入差别,实际上是违反公平的原则,真正的公平不在于没有差别,而在于差别是否合理。如果差别给人以激励,使经济具有活力和效率,又不影响社会稳定,就是公平。那我们讲的收入分配的公平有表现在哪里?2、收入分配公平的的表现学生阅读课本回答: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教师点拨:注意,收入分配的公平讲的是相对平等,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差距悬殊。收入差距是普遍存在的,存在于任何一个社会中。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有一种文明能够把财产资源分配做到绝对平等的分配。关键是要防止两种极端:一是贫富差距太大,另一种是没有差距或者差距小不能鼓励积极性。那假如收入分配不公平会出现什么问题?3、我国坚持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学生回答:人们工作没有积极性,利益冲突增多,社会矛盾重重。教师点拨: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公平的收入分配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教师展示材料:《中国改革》杂志:我国目前城镇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31倍。城乡合计,全国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55倍。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2010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在接受央视“面对面”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