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升级应变互联网2008-11-1016:08:16本文见《金融实务》2008年第11期出版日期2008年11月10日柯安德(AndrewCainey)村镇银行服务被忽视的情况正在发生改变,农村地区的全球化进程,为银行带来了可持续性发展及盈利业务必需的工具和技术,村镇银行将向“2.0版”演变,以应对新要求今天,村镇金融机构的范围很广,从大规模的金融机构到仅仅立足于单一社区的小型机构。日本农林中央金库(NorinchukinBank)扮演着近5000家合作社组织的“中央银行”的角色,通过其16000家网点和多级系统提供存贷款业务的支持。中国农业银行则拥有遍布农村及城市地区的近25000家分支机构。而在欧洲,至今还有规模各异的4500家合作银行及其60000多家分支机构遍布在农村地区。许多大规模银行已经将他们的业务拓展到更广泛的地域,但仍然在村镇社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19世纪德国合作银行业的先驱Friedrich-WilhelmRaiffeisen命名的奥地利中央合作银行(RaiffeisenZentralBankAustria),积极地在中欧和东欧地区的新市场上拓展其业务,为1200万客户提供服务。法国农业信贷银行(CreditAgricole)通过2003年与里昂信贷(CreditLyonnais)合并,扩大了自己的规模,已经发展成为一家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全球综合性银行,但同时仍然保持其在法国村镇地区的强大市场地位。但他们能否适应农村地区的新变化呢?全球趋势不断强调为村镇经济提供有效金融服务的重要性。谷物和粮食价格逼近历史高位,全球的消费者对粮食产量的需要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对生物燃料需求的不断增长也为农村地区的生产潜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由于过去十年中投资的注意力和资金大部分都转向了科技领域,这些需求所处的是一个对农业生产投资不断下降的时代。全球范围内已经出现了需要有一场新的农业革命来改变现状的呼声——同时需要有关机构为此提供贷款。这一切,已将村镇银行推到升级换代的前沿。村镇银行处境不利村镇银行有别于城市银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客户及其需求来说明这个问题。首先从定义上就能看出,农村地区的人口更加分散,更难以联系,总体而言,收入水平更低。储蓄资金来源、贷款的需求和偿还的能力最终都与农业问题相关,仍受到农作物周期、天气及自然灾害的影响。法律架构和土地所有权的分配形式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形成也至关重要。所有这些说明,相对于城市银行业务而言,村镇银行业务可能成本更高、收入更低而风险更大。因此,在很多国家,不管是本地银行还是外埠银行,都宣布将以更高收入的城市群体业务为重点进行拓展。政府和社会对农村地区缺少资金支持、缺乏对农村人口等问题的关注这样一些可能暗示商业机会的事实,也渐渐被金融机构所遗忘了。当然,情况也不尽如此。毫无疑问,自从Friedrich-WilhelmRaiffeisen(1818年-1888年)在欧洲农村地区推行合作银行获得成功后,有些银行正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满足农村地区独特的需求,并且获利颇丰。他们通常在其他银行不提供服务的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并将当地社区视为主要关注重心。员工对于当地需求和环境有充分的理解,贷款发放能够建立在对个人认识和了解农业情况的基础上。而这正是竞争对手无法比拟的。正是由于对当地社区的关注,许多银行以合作社的形式组建,使得银行的经营利润得以回哺社区。因而,长期范围内,银行收益水平能够很好地与社区其他的需求形成平衡。此外,由于当地社区担心外地金融机构可能以损害当地利益为代价谋利,因此,当地合作社的认同度和荣誉感会得到增强。但是,在过去的20年中,相对于利润更丰厚的城市业务及全球机遇,村镇银行业务通常被视为停滞不前,处境尴尬。竞争的压力促使收益率成为关键的绩效衡量指标,但所有银行都面临着重组村镇网点网络以优化利润的难题。这些金融机构通常会在其他领域寻求增长机遇。而农村合作银行也很难迅速地作出应对并击败竞争对手的创新行为。农村地区遭遇全球化现在,农村地区已经重新成为关注的焦点。村镇银行业务正随着农村地区一起经历全球化的历程。推动商业全球化的动力,同样为村镇金融服务带来新的机遇。人口、资本和理念的流动改变了客户的需求,并激发了创新方式来满足这些客户的需求。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