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传播中“把关人”理论实际应用——以新闻“武汉网络造谣公司被端”为例王媛媛(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重庆401520)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网络结点、宽带系统、资源管理等应用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并得到普及,由此诞生了网络传播,网络传播发展的同时带来了“网络谣言疯传”这种媒介病理现象。本文将传播学“把关人”理论结合当代社会网络传播实际加以分析,提出将国家和政府合理政治防控与大众提升自身媒介素养相结合,形成一种“双重把关”机制作为应对“网络谣言疯传”现象并预防因此造成的破坏性后果的对策。关键词:网络谣言;“把关人”理论;政府防控谣言;公众媒介素养引言:网络传播是当代新媒介飞速发展的产物。从传播学的观点出发,网络的即时通信功能,使网络传播显著地体现了传播的双向互动性,公众从限量的信息环境过渡到海量的信息环境时,难免因缺乏经验使得网络传播的正面影响远不及负面影响强大,其中,“网络谣言疯传”便是负面影响中的一员,谣言的破坏力也不可小觑。正是有人看中网络传播的漏洞,利用国家政府对新媒介的控制不尽完善,普遍大众媒介素养缺失,这两个特点,制造出一系列危害社会的盈利手段。面对这些现象,用何种合理对策去解决并引导网络传播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也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我们可以通过结合当代网络传播实例,分析“把关人”理论如何实际运用在应对“网络谣言疯传”现象上,从中得到一些净化当下网络传播环境的启示。一、“把关人”理论简介及“把关”过程实质“把关人”(gatekeeper)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的。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论述了这个问题,卢因认为在群里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中国著名传播学者郭庆光认为“把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理解把关活动的实质时,我们应该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考虑在内。这是因为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把关”应当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1]二、网络传播时代刺激“把关人”大众化互联网自身的传播特点为虚假信息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的土壤。互联网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任何一个网站都能生产和发布信息,为所有传播信息和发表观点的人开辟了一个几乎不受限制的空间。正是这种无限的自由性使一些信息造假者和谣言传播者能够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或有意散布虚假信息,制造混乱。[2]在中国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介已然成为普通百姓的常用媒介。利用网络实现自身获取信息、娱乐消遣、知识累积等特定目的的中国网民数量与日俱增,网络传播的力量也越发强大。网络店铺等一系列利用网络进行盈利的新生事物和他们背后的企业和个体应运而生,因此致富的成功人士不计其数。同时网络传播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传播在巨增传播多向性的同时,也孕育出一股黑暗力量——炒作造谣团队。我国警方在今年8月31日成功端掉的“武汉漫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网络炒作造谣公司”。这个名为“武汉漫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网络公司,其实质就是一个聚集全国各地大量社会闲杂人等共同完成“客户”指定的炒作和造谣任务盈利的大型网络平台。平台所谓的“客户”就是以一些想借此出名的小明星为首的数量庞大的拥有同样扭曲价值观的人群。众多网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思维被这样的炒作造谣团队用“发帖”、“发微博”等系统的炒作造谣手段有意引导,对事实本身造成误解,用炒作造谣团队潜移默化给他们的错误观点分析事实发布炒作造谣团队预想的言论,间接帮助他们的炒作和造谣,也因此成为了炒作造谣团队的摇钱树。尤其中国网民的主体是青年人群和青少年人群,其中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对网络环境和网络文化缺乏深刻认识,再加上青少年的社会经验不足,对这些基于恶意炒作和造谣目的而散布的思想和言论识别能力显然不足。容易在这些谣言和炒作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