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状况和化解对策研究摘要:保证基层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和发展方向,探索解决困扰基层医疗机构负债过重问题,打破融资瓶颈,逐步建立融资长效机制,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生机和活力,推动卫生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状况;对策研究及化解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运行已成一个重要的融资方式和发展手段。如何保证基层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和发展方向,规避、减少负债运行的风险及其负面效应,科学合理地规范负债率,打破融资瓶颈,解决发展与资金不足的矛盾,探索建立融资的长效机制,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生机和活力,推动卫生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是各级管理者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笔者试以河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例,进行研究探讨,以期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建议和参考。本文所说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相对地市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而言的,具有特定的含义。具体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县级综合医院和中医院等;二是乡镇卫生院。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状况河北省有11个市,136个县,1962个乡镇。共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299所。其中,县级综合医院202所,中医院135所;乡镇卫生院1962所(含中心卫生院、所)。据2010年账面统计资料显示,河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负债金额为64.88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28.97%。其中,县级综合医院负债42.99亿元,占66.26%,资产负债率28.91%;中医院负债11.43亿元,占17.62%,资产负债率36.06%;乡镇卫生院负债10.46亿元,占16.12%,资产负债率24.01%。县级综合医院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分别为152%、146%;乡镇卫生院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分别为141.68%、138.29%。县级综合医院负债额度占2010年度业务收入的41.06%;乡镇卫生院负债额度占2010年度业务收入的32.92%。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原因分析现以县级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负债为例进行分析。负债总额共计53.45亿元,如果按类别和用途进一步细分主要分布在四个方面:房屋建设及设备购置15.36亿元;药品及卫生材料购置31.71亿元;预收医疗款及应付社会保障费5.34亿元;其他1.04亿元。分别占负债额度的29%、59%、10%、2%。其中,房屋建设及设备购置、药品及卫生材料购置、预收医疗款及应付社会保障费、其他债务的比例,县级医院为32%、56%、10%、2%;乡镇卫生院为14%、72%、10%、4%。据初步调查,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运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国家投入政策不到位。这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的主因。目前,河北省县级医院在职人员工资,基本由医院自身收入解决。经济状况好一点的地区,职工“三险一金”财政负担或负担一部分,贫困地区要靠医院自己想办法解决。另一方面,国家基本建设投入实行中央、省、市、县分级负担的政策,但大部分地区,因财政困难或其他原因,当地政府不投资或没有能力投资,只好贷款或采取社会融资的办法解决,从而形成了医院债务。第二,盲目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在国家《大型乙类医疗设备管理办法》出台前和出台之后短期内,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其原因一是医疗机构自筹款买设备,不用上级审批;二是国家定价大型医疗设备收费偏高等。第三,新型合作医疗需求。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河北省农民参合率达到94.46%。农民基本医疗费用的解决,使医疗需要需求呈迅猛发展的势头。而且,农民得病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已成为常态,加之合作医疗政策规定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治疗报销比例较多,许多医院人满为患,特别是住院病人骤增。初步统计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门诊病人、住院病人平均每年增加20%-30%。为适应病人医疗需求,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行贷款或采取其他融资的方式,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改扩建或购置急需的设备等。第四,医院正常发展。突出表现在国家拉动内需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大规模投资之前。在国家“卫生三项建设”期间,主要是后期,因为当时项目投入较少,国家的投资额度与建设项目差距太大,而地方政府又没有能力投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想方设法贷款或采取社会融资的办法。2005年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投资建设,但政策规定,凡是达到建设标准的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