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挑战及未来走向时间:2008-06-0718:05来源:互联网作者:佚名点击:525次内容摘要:流动性过剩足当前我国货币运行的基本特征。在过剩流动性的推动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内外结构性失衡状况表现越来越突出,致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处于两难之中。基于这种经济结构内外失衡格局,本文从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理论分析入手,深入剖析了当内容摘要:流动性过剩足当前我国货币运行的基本特征。在过剩流动性的推动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内外结构性失衡状况表现越来越突出,致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处于两难之中。基于这种经济结构内外失衡格局,本文从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理论分析入手,深入剖析了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运行的内外环境以及面临的困境。最后指出了开放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未来走向应从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汇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加快推动金融市场建设四个方面着手。随着经济开放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高的外贸依存度、大规模的资本流入、居世界前列的外汇储备规模、人民币经常项目的可兑换和资本项日管制的逐步放松、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等等,对我国货币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巨大的冲击,迫使我国的货币政策逐步由注重内部均衡转向越来越多地关注内外均衡。如何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实施有效的货币政策是目前中央银行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本文拟对开放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理论框架、运行的内外环境、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困境以及未来走向进行了探讨。一、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的理论框架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控时,不仅宏观变量的选择受到限制,而且调节的弹性也相对受限。货币供应量、利率、名义汇率和物价水平等名义变量中,中央银行只能控制其中一个变量,其他名义变量事实上成为“内生变量”。同时,由于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特别是开放条件下内向性经济变量与外向性经济变量的相关度越来越密切,中央银行对于一个变量的调整,会导致其他变量的波动。目前国内外针对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运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平衡等式分析:1=S(Em—Ex)十(T—G)(1),其中:I为国内投资需求,S为国内储蓄,Em为进口,Ex为出口,T为政府税收,G为政府支出。由(1)式得:Em—Ex=(I—s)—(T—G)(2),从(2)式可知,在(I—S)和(T—G)不能平衡时,可通过调节对外经济活动来实现宏观平衡;货币政策在调节国内投资和储蓄的同时,必须考虑进出口和政府支出的影响。上述关系式揭示了关系:(1)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必须由注重内部均衡转向开放经济条件下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同时关注内外部之间的均衡;(2)在决定货币供应的诸多因素当中,来自国际经济和金融的许多变化因素中央银行无法左右,因而,货币政策工具在调控货币供求时,常常会产生“能量分散”或“能量对冲”,使货币政策预期效果受到严重削弱。(3)在开放条件下,引入经济总量均衡条件一一国际收支新变量以后,必然给货币政策的实施效应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二)运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F模型)分析。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M—F模型)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一种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际收支政策模型,该模型在凯恩斯TS—LM模型的基础之上,引入BP曲线,按照资本流动性强弱,对宏观经济政策效应与国际收支调节过程作了比较静态分析,认为不同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应是不同的;无论在哪种资本流动情况下,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都比固定汇率制下更有效。BP曲线表示能够使国际收支平衡的收入与利率组合轨迹,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无论收入如何变化,只有当利率水平等于国际利率即r=re时,才能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故BP线是一条水平线。如图1所示,由于资本完全流动,在任何其它利率水平上,资本的剧烈流动致使该国的国际收支无法实现均衡。货币当局不得不进行干预以保持原有的汇率水平。从理论上讲,这种干预使得LM曲线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上,即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无效,一国无法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影响使汇率水平发生变动,货币政策灵活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