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与政策取向作者:贡森字体:【大中小】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因此,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意义。在此主要讨论务农农民的现金型社会保障待遇,不包括医疗保险等实物型待遇。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经验国外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和实践已取得一定成效。这里以资料较为全面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经合组织)成员国为例,其中土耳其、韩国和希腊等收入相对较低的成员国的经验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社会保障是工业化国家改善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在经合组织国家中,社会保障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农民家庭收入状况,包括提高收入水平、降低农民家庭低收入发生率、消除农民收入波动等一系列目标。围绕这些目标,社会保障政策要与农业补贴和税收等政策工具统筹考虑。1.农民家庭收入占全部居民家庭收入的比重大近年来,经合组织的有关研究表明,至少在过去20年期间,大多数成员国的农民家庭收入一直是接近或者高于全体居民家庭的平均收入。即使在西班牙、意大利等收入相对较低的国家,10多年前农民家庭收入占全国家庭平均收入的比例也在90%以上。另外,在土耳其、韩国和希腊等收入最低的成员国中,其农民家庭收入也要占到全部家庭收入的75%左右。2.农业补贴对农民收入改善的效果不理想据经合组织的一项比较研究,2002~2003年经合组织国家农业补贴占到农民家庭农业总收入的比重平均为30%,20年前这一比重更是高达38%。但是,各种农业补贴转化为农民家庭纯收入的比例都不高,转化率平均不到40%。其余60%的补贴都被生产资料涨价和租金增加抵消了。而且,在绝大多数经合组织成员国,农民家庭的低收入发生率都高于其他类型家庭。越是农业收入所占比重高的家庭,低收入的广度和深度也越大。可见,农业补贴政策在帮助农民增收和减贫方面的成效是有限的。3.社会保障对于农民收入改善的作用较为明显在所有经合组织国家的农民家庭收入中,都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非农收入,很多国家的非农收入占到农民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在非农收入中,社会保障待遇一般是仅次于工资性收入的重要收入来源。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社会保障收入一般占到农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10%左右,比重最高的国家达到25%,最低也在5%以上。(二)社会保障是促进农村和农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国际经验表明,政府建立社会保障不仅仅是出于伦理和社会公平的考虑,也是出于经济的原因。养老金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工具。通过将养老金与农业管理的变化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率、减少农民数量。只要农民放弃种地,他们就能获得养老金。通过强制性退休,养老金也是减少劳动力供给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具。(三)社会保障的“福利病”是可防可控的社会保障的不当发展可能产生两个后遗症:一是费用增长过快,经济难以承受;二是窒息保障对象个人和家庭的自我努力。针对这两方面的问题,近年来国际社会总结出了一些防控经验。1.控制社会保障待遇的目标水平,强调人人享有基础待遇,而不是充分保障,以改善其可承受性鉴于发达国家高福利的教训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最近国际劳工组织的专家提出了适度的普惠主义的社会保障发展新思路。传统的社会保障发展是分人群保障,公共部门和大企业的正规从业人员可以得到较高水平的福利待遇,随着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社会保障逐步扩展到非正规部门。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非正规就业已经不再是一种过渡性的就业形式,并且在就业构成中所占份额还不低。正是在这种新形势下,国际劳工组织的专家提出了面向全人群的基础待遇加上分人群的附加待遇的新思路。2.严格规定和审核社会保障待遇的资格,特别是在政府补贴的项目上附加行为控制条件,以促进个人和家庭负责任的行为在养老保险等缴费性项目上,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提高了正常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另外,为解决提前退休的普遍性问题,很多国家将待遇标准与开始领取年龄更紧密地挂起钩来,比如瑞典的名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