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后海地区旧房改造的可行性报告北京后海地区危旧房改造项目可行性报告的征求意见稿一、总论(一)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北京后海地区危旧房改造2、项目占地面积:20公顷,建筑占地14公顷3、项目投资总额:124.2亿元人民币4、项目建设地点:(详见地街图)5、项目迁移人口:约4000户(二)项目背景后海地处XX省中心,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新街口大街,南起平安大街,北至北二环,距天安门仅有四、五站地,与著名的北海一水相连,与景山、故宫遥遥相对。总面积146.7公顷,其中水域面积34公顷,绿地面积11.5公顷。是北京城内700年以前元大都时期的古老水域。后海是指前海、后海、西海三块水面的什刹海。为了与北海、中海、南海前三海区别,被称作后三海。后海是13世纪元大都规划设计的基本的依据之一,什刹海周边从元代起就是大都城的繁华商业区。后海的街巷结构最早形成于元代,许多建筑年代久远,具有北京传统建筑的典型特征。如金丝套地区的大小金丝胡同,南、北官方胡同和鸦儿胡同、白米斜街、烟袋斜街等。什刹海一带,有4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俗语说,“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后海的水域连着故宫的龙脉,从古至今都是风水宝地。所以,历代的高僧们在这里修寺建庙,而王公大臣们则在岸边选址筑府造园,名人们也纷纷迁居湖畔,开始了后海边上最初的水岸生活。两岸依依垂柳掩映着王府和历代名人故居,有恭亲王府、醇亲王府、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什刹海边的柳荫街曾住过十大元帅中的八位。这里寺庙林立,素有“九庵一庙”之称。后海是老北京久负盛名的消夏、游玩场所。史书记载,暑夏时节,藕局、茶社、食品、商摊和曲艺等各式摊棚沿岸而设,吸引着仕宦官家、文人雅士、第1页共7页平民百姓纷至沓来,场面盛极一时。如今,银锭桥边有百年老店“烤肉季”和“爆肚张”,还有“孔乙己”。西海岸边的鱼生、茶道、船餐,让食与乐调和。后海酒吧街已成为北京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爆肚冯、年糕钱、奶酪魏、小肠陈、茶汤李、褡裢火烧""12家让北京人牵肠挂肚的小吃,也在后海藏匿在胡同中的“九门小吃”落户。在后海,体会到的是老北京风情,古老的街道散发着沉积了千年的北京文化气息的气味。说到后海的北京文化,就不得不提到四合院。可以说四合院是北京最具传统意义的民宅形式。早在辽代时期已经初成规模,后经金、元,再到明清时期逐渐完善,最终成为了北京城最具特点的住居形式,后海的四合院,是最具京味的。正规四合院一般自西向东贯穿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偏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如今大部分四合院建筑,因长年失修,大都成为破旧的房屋及院落。加之住户人口激增,使得居住的院落空间狭小而拥挤;又由于结构老化、市政建设落后,造成传统四合院区域生活环境的普遍恶化。这一状况与人们的现代生活水平以及北京首都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要想入住必须重新改造装修。因此,北京后海地区旧房改造项目为解决广大居民住户的危房问题,提高首都城市的环境质量,疏散旧XX县区人口,降低旧XX县区人口密度,可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住房条件。改造后的四合院建造各种现代化的市政设施,如管道燃气、电力设施、通讯网络、上下水管线、地下停车场等等都从地下引入四合院内或居住的区域内,让传统四合院既保持老宅院的古典美,又暗含了现代气息,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了整个区域的市政水平。在改造工程中做好最具古都传统特第2页共7页色的四合院建筑的保护,满足当今居住者各种现代生活需求。(三)项目的swot分析1、优势后海地处XX省中心位置,附近有天安门、景山、故宫等知名地点。景色优美,沉积了北京的历史文化气息,古至今都是风水宝地,许多王府和历代名人故居修建于此。交通便利,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新街口大街,南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