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训练一(第一—五讲)限时:35分钟总分:85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9陕西联考五)西周武王灭商,封纣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叔、蔡叔(均为武王弟)于附近建国监视(即为三监),这次分封()A.加速了华夏族的融合发展B.确保了贵族权力的世袭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消除了诸侯国的叛乱答案A西周分封制下,分封殷商后裔为诸侯,同时封同姓亲族为诸侯,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这些措施有利于将中原文化带到各地,加速了华夏族的融合发展,故选A项。2.(2019湘赣十四校联考)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两者的主张都是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B.两者都认为法律就只是用来惩罚人民的C.两者的主张都是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反映D.两者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答案B材料“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不仅用于管理人民,还用于限制执政者,故B项认识错误,符合题意。材料“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说明两者的主张都是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故A项认识正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故C项认识正确;根据“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可知D项认识正确。故A.C.D三项不符合题意。3.(2019天津南开中学月考)古代典籍《尚书》记载:“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经,法律规定)。”《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由此可见,两则材料都()A.反映了重罪轻判的理念B.体现了一定的理性色彩C.表明了法律的宽松灵活D.违背了法律至上原则答案B根据材料“罪疑惟轻”“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可知二者均重视证据的作用,体现了一定的理性色彩,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重罪轻判的理念,也不能体现法律的宽松灵活,故A.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法律至上的原则,故D项错误。4.(2019四川凉山三诊)“圣”的汉字源初之意,就是对一个人修为境界的评价。汉唐时圣人不再是神一样的人物,而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但他的人格和地位始终是高贵的。宋明时圣人有人间的烟火气,不过圣人的喜怒哀乐是随着天地万物的变化而变化的,表达出一种超然的人格力量。“圣人”内涵始终不变的是()A.高尚品德B.知识渊博C.自然主宰D.天神代表答案A汉唐时圣人不再是神一样的人物,而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但他的人格和地位始终是高贵的。宋明时圣人有人间的烟火气,不过圣人的喜怒哀乐是随着天地万物的变化而变化的,表达出一种超然的人格力量。这表明“圣人”内涵始终不变的是高尚品德,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5.(2019辽宁沈阳郊联体一模)《世说新语·言语》载,桓公入峡,绝壁天悬,腾波迅急,乃叹曰:“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则写道:“在二十四史众多的列传里,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这说明了中国传统社会()A.重视家庭伦理道德B.家国一体社会观念C.忠孝认知存在矛盾D.宗法血缘思想浓烈答案B从材料中“在二十四史众多的列传里,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可知中国传统社会家国一体社会观念。其中,忠臣注重国家观念,孝子注重家庭观念,二者合一。故答案为B项。材料主旨强调家国一体,忠孝两全,A.D两项以偏概全,C项背离材料主旨,均排除。6.(2019陕西榆林模拟)据记载,明万历年间至清嘉庆年间,尽管冀鲁豫三省土地得到了大量的开垦,但三省耕地总面积仅增长了30%,而同期人口数量则增长4倍还多,人均耕地从明代的12亩降至仅3亩。“冀鲁豫三省”的这一状况()A.促使土地所有和经营更加分散B.推动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发展C.导致了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D.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答案D根据材料可知,冀鲁豫三省人地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