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4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47页杭州市西溪湿地保护区旅游专项规划》说明书(一)默认分类2008-09-3010:25:15阅读191评论2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一章基础现状分析一、地理位置西溪湿地保护区位于杭州市西部,主要属于西湖区的蒋村乡,小部分属于余杭区的五常乡,距市中心武林门约16公里。西湖区位于杭州市西南,北与余杭区接壤,西与富阳市交界,东连杭州城区,南临钱塘江与滨江区隔江相望。地理坐标位置介于东径120°0'26"至120°9'27",北纬30°3'35"至30°21'28"。地形为东西向短、南北向长,东西向最长距离约20公里,南北向最长距离约30公里左右。地处杭嘉湖平原南端、天目山山脉余脉末端,是平原与丘陵的过渡带,属平原、丘陵地貌;整个区域的中部为丘陵、南北部为平原。西溪湿地保护区坐落在西湖区的西部,天目山路延伸段从其南边经过,北边为文新路延伸段,东临蒋村商住区和古荡小区,西接五常;是离杭州最近的旅游区之一,名列杭州市著名的“三西”(西湖、西溪、西泠)之一。历史上的西溪风景区,指西溪河流经留下—古荡段两岸的宽阔地带。其南岸包括今日老和山—灵峰山—北高峰—龙门山—小和山山脊线北侧的丘陵坡麓地带;北岸包括余杭塘河以南五常—蒋村乡一带的水网平原,面积约60平方公里。目前的西溪湿地,大致指东起紫金港,西至五常港,南接沿山河,北界文新路延伸段的一片鱼塘水网平原。杭州市政府2003年一月正式批复的《杭州市西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将西溪湿地保护区的空间范围,总体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西溪湿地保护区、外围保护地带、周边景区控制区。其中:西溪湿地保护区的范围是:东起紫金港路绿带西侧,西至绕城公路绿带东侧,南起沿山河,北至文新路延伸段,总面积10.08平方公里。保护区以外为外围保护地带,东至紫金港,南至老和山麓,西至绕城公路绿带西侧,北至余杭塘河,总面积15.7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以外为周边景区控制区,主要涉及五常乡、闲林镇的湿地水网区域,总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二、自然概况(一)地质地貌西溪湿地的地质单元属三墩凹陷,下伏白垩系杂色砂岩,上覆厚约40—50米的第四系亚砂土和亚粘土,第四系上部25米厚的亚粘土属全新统,是浙北地区经二次海侵海退形成的。全新统上层厚约5—6米亚粘土层,在全新世中晚期钱塘江河口平原已存在;而苕溪古河道两侧当时尚处于洼地,因为五常—蒋村—古荡一带水流排泄不畅,从而形成一片湖泊沼泽,是由冲积和湖积形成的。卫星相片和航空相片上也明显地反映出:五常-蒋村-古荡是一个构造洼地,而且是以蒋村为中心的。简言之,西溪湿地是第四纪地质作用的产物。西溪湿地保护区的自然地形,为低洼的水网平原。周围村庄、桑田等高出原始地面1-1.5米,地面标高在2—5.5米之间,地势略呈南高北低状。农地主要为池塘、柿林、桑地、茭白田等。目前已没有原生湿地景观,而是在长期的江南渔桑农业的改造下,逐步形成的以鱼塘为主、并由大面积的河港湖漾水网及狭窄的塘基和面积较大的洲渚相间构成的次生湿地地貌景观;它属于“自然—人工复合型湿地”。第2页共47页第1页共4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47页(二)水文气象西溪湿地主要有纵横交错的六条河流在此围合汇聚。它们分别是沿山河(西起于五常化龙桥,东止于蒋村周家门,全长约11.7公里,宽约11米,不通航)、五常港(南起于留下镇,北止于余杭塘河,全长约5.95公里,宽约25米,水深约2.5米;可通农用船只)、紫金港(南起于沿山河,北止于余杭塘河,全长约3.4公里,宽约20米,水深约2.3米)、顾家桥港(南起于五常白浪,北止于五常天竺桥,全长约1.8公里,宽约15米,水深约2.5米;可通农用船只)、严家港(西起于蒋村南高桥,东止于千斤洋,全长约2.2公里,宽约15米,水深约2米;可通农用船只)、蒋村港(南起于蒋村何家河头,北止于余杭塘河,全长约3.75公里,宽约20米,水深约2.3米。可通农用船只);河流总长28公里。区内约70%是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陆地面积仅占30%;水网密度高达25公里/平方公里,以致村庄、田野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