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九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2016·永州模拟)“”《周易》研究被称为易学。《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易经》()A.是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B.其思想广泛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之中C.是古代中国各民族智慧的结晶D.是后世著书立说的范本【解析】选B“”。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能充分说明是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故A错误;“…………”无论还是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表明其思想影响广泛,故B正确;《周易》不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故C错误;“”释家林立是解读,“…………”无论还是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说的是联系,“”与范本不符,故D错误。2.孔子认为:管仲为相,“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并大力赞赏他如其仁;而孟子则猛烈抨击管仲背弃旧主、不知礼仪。孔孟对于管仲的不同评价,反映出()A.儒学内部存在激烈的分裂与斗争B.儒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教条化C.孟子生活的时代社会秩序相对稳定D.孟子有选择性地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解析】选D。题干材料论述的是孔子和孟子对管仲的不同认识,不能说明儒学内部存在激烈的分裂与斗争,故A错误;孟子对管仲的认识出发点不一样,不能说明儒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教条化,故B错误;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并非相对稳定,故C错误;孟子对管仲的评价不同于孔子,说明孟子有选择性地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故D正确。【拓展延伸】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比较人物内容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克己复仁政仁义、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王道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3.(2015·太原模拟)“孔子曾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古罗马普鲁塔克的名言:“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由此可见,古代东西方思想家都强调()A.崇德尚群B.济世爱民C.诚实守信D.礼法并施【解析】选A“。由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可以看出孔子是崇尚道德的,“由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可以看出普鲁塔克也是崇尚道德的,故A正确;济世爱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错误;诚实守信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礼法并施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错误。4.(2016·河南八市联考)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连接两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即存心养性以扩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A.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B.突出了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C.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D.用外在比照方式寻求天与人的内在联系【解析】选C。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的是理学,故A错误;反映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的是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故B错误;孟子指出天与人的内心一样,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这就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外在比照方式,故D错误。【加固训练】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君臣、君民两个基本关系。(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这反映出()A.孟子立论的基础是儒家的道德体系B.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与孔子的观点截然不同C.“”在君民关系上孟子秉承了孔子礼的学说D.“”孟子用民本主义思想阐释君臣关系【解析】选A“”。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据材料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以父母论君民关系,故A正确。5.“”荀子强调礼学,“”认为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他曾猛烈批评孟子等人的思想,并培养了韩非子、李斯等著名的法家代表人。这说明()A.荀子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体系B.“”“”荀子主张尊礼贬仁C.儒家与法家的思想有相近实质D.韩非子与荀子基本主张一致【解析】选C。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故A错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