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押题练(三)(2019·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模拟)径流深为径流总量和流域面积之比,径流深又分为地表径流深和地下径流深。下图示意我国西南地区某小流域多年平均月降水量与径流深,该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334mm,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约920mm,地表和地下多年平均径流深合计约为757mm。据此完成1~3题。1.该流域5月份较4月份降水量明显增加,而径流深增加缓慢,与此不相关的是()A.3、4月地表较为干燥B.前期地下溶孔裂隙处于非饱和状态C.4、5月农业用水较多D.域内植被茂盛,水流汇聚速度慢2.若不考虑人类因素,下列有关该流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流域水资源总量减少B.有流域外地表径流汇入C.有流域外地下径流汇入D.流域内地表水下渗严重3.地下水矿化度是指单位体积地下水中可溶性盐类的质量,浅层地下水矿化度与农业生产和植被状态等方面密切相关。调查发现,当地秋季地下水矿化度最低,水质最好。有关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A.植被生长旺盛,消耗土壤矿物质最多B.秋季降水量大,雨水淋溶作用较强C.作物大多已成熟,化学肥料使用量少D.河流径流较大,流水溶蚀作用较强解析:1.D2.C3.C第1题,该流域5月份较4月份降水量明显增加,而径流深增加缓慢,这是因为初春3、4月地表植被少,此时雨季尚未来到,气温高,蒸发量大,地表较为干燥;前期地下溶孔裂隙处于非饱和状态,吸水能力强;该时段,农业活动较忙,尤其4、5月降水相对较少,农业用水较多;此时段流域内植被远不如夏季茂盛,截流能力较夏季弱,水流汇聚速度快。据此分析选D。第2题,根据材料,“该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334mm,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约920mm,地表和地下多年平均径流深合计约为757mm”,据此,该地的水量盈余为414mm,比其平均径流量要小,该地的多年降水量相对稳定,因此,多出来的径流量并非来自本地的降水,更不可能是该流域水资源总量减少造成的。该地位于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地下暗河较多。由于地势崎岖且高,外部地表径流汇入较为困难,但有流域外地下径流汇入。流域内地表水下渗严重,但下渗水体进入地下成为地下径流,这部分水体仍然属于当地水量的盈余,只是水体位置的变化,对区域水体的总量影响不大。据此分析选C。第3题,秋季,气温相对下降,雨季结束,植被生长并不旺盛,消耗土壤矿物质就不会最多;秋季降水量较夏季少,雨水淋溶作用较弱;秋季时,作物大多已成熟,化学肥料使用量少,随地表水下渗的物质中矿物质较少;此时的河流径流较夏季小,流水溶蚀作用较弱。据此分析选C。(2019·山西省晋城市模拟)地表反照率是指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与入射太阳辐射之比。如图示意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积雪覆盖率和植被指数的年变化。据此完成4~5题。4.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的时间分布特点是()A.年内表现为“单峰双谷”型B.峰值出现在冬末春初和秋季中期C.与积雪覆盖率的时间变化呈负相关D.与植被指数的时间变化呈正相关5.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年均地表反照率呈递减趋势,其主要成因可能是()①气候变暖,冰川和季节性积雪减少②海拔高,高原风力强③青藏铁路等交通建设改善出行条件,人类活动加剧④高原生态改善,植被覆盖率增加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4.B5.A第4题,根据图示信息,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在一年之内出现两次明显峰值,故A错误;根据地表反照率在一年周期内的变化,第一次峰值出现在3月初,第二次峰值出现在10月中旬,故B正确;地表反照率变化与积雪覆盖率的时间变化基本一致,故C错误;地表反照率的时间变化与植被指数的时间变化相反,故D错误。故选B。第5题,根据材料信息,青藏高原的地表反照率与积雪覆盖率呈正相关,故气候变暖,冰川和季节性积雪减少可以导致地表反照率呈递减趋势,①正确;青藏高原的地表反照率与植被指数呈负相关,植被覆盖率增加可以导致地表反照率呈递减趋势,④正确;地表反照率与海拔高,高原风力强关系不大,②错误;青藏铁路等交通建设改善出行条件,人类活动加剧不影响地表反照率,③错误。故选A。(2019·白银模拟)我国某大型玉米育种企业在全国设立了32处育种中心和试验站,建设成遍布全国的育种科研平台。该企业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