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题组命题4大着眼点之(四)资源与环境高频考点(一)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考情全察]命题视角一常规能源的开发与利用1.(2018·自贡二模)20世纪50年代,已是工业制成品主要出口国的荷兰发现大量石油和天然气,政府将石油、天然气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出口剧增,经济立现繁荣,却也埋下隐患,其他工业遭到削弱。20世纪80年代初期,天然气资源开始趋向枯竭,荷兰政府不得不面对出口下滑、收入下降、失业人口陡升的困境。国际上把这种资源产业短期繁荣后留下的后遗症称为“荷兰病”。据此完成(1)~(3)题。(1)下列城市会出现“荷兰病”的是()A.株洲B.桂林C.拉萨D.鞍山(2)这类城市要避免“荷兰病”的出现,可采取的措施叙述不正确的是()A.关停资源型产业,大力发展新兴工业B.完善交通网,加强对内对外联系C.合理规划,保护环境,完善基础设施D.因地制宜,发展第三产业和旅游业(3)由于石油资源趋近枯竭,大庆开始了资源城市转型的历程,下列措施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是()①利用区县优势,建设特色化中小城镇②利用技术积累,发展石油装备等制造业③组织城市人口向农村疏散,发展农业④向我国西部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搬迁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1)D(2)A(3)A第(1)题,由题干中“荷兰病”的定义可知,会出现“荷兰病”的城市为资源型城市。株洲位于京广线和湘黔线的交会处,是在铁路枢纽上发展起来的;桂林是在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拉萨是在宗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鞍山是在铁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钢铁城,故四个城市中只有鞍山符合。第(2)题,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不能一刀切地关停资源型产业,所以A项叙述错误。第(3)题,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发展特色产业,发挥区域优势。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落后,是人口的主要迁出地,且第一产业产值较第二、三产业低,故应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大量人口迁入和大规模开发油气资源会造成生态破坏。命题视角二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2.(2018·宜宾调研)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外观像冰却遇火即燃,故也称“可燃冰”。全球天然气水合物的储量是现有天然气、石油储量的两倍,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因而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2017年5月,我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在海域可燃冰试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下图示意部分地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已探明分布情况,据此完成(1)~(3)题。(1)与煤、石油等常规矿物能源相比,可燃冰的突出优点是()A.可再生B.低污染C.成本低D.分布广(2)目前可燃冰尚未得到大规模开发利用,主要原因是()A.常规能源储量大B.开采技术难度大C.储存运输成本高D.民众接受程度低(3)未来可燃冰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将有利于()A.保护海洋生态环境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C.改善能源消费结构D.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解析:(1)B(2)B(3)C第(1)题,可燃冰相对于煤、石油常规矿物能源而言,污染小,属清洁能源。据材料可知,可燃冰储量大,分布广;能量密集,燃烧效率高,但不可再生;运输不便;开采成本高;开采技术难度大。故选B。第(2)题,据上题分析可知,可燃冰开采技术难度大,是目前可燃冰尚未得到大规模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故选B。第(3)题,据材料可知,可燃冰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未来可燃冰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将有利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故选C。[知能全通]核心素养下的新高考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考查越来越多,主要是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因此,在备考复习时,首先要明确区域资源的类型及分布状况,然后利用综合思维能力分析评价资源开发条件、存在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最终落实到人地协调这一发展理念。1.巧用综合思维解答矿物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的开发条件评价类题目(1)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内容区域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一般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资源储量和开采条件(资源丰富、埋藏浅或露天、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