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提升练(三)中外现代文明(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9·广东深圳调研)1956年2月,《人民日报》接连发表《不要轻易改变原有的生产和经营制度》《慎重地改造城市小商店》《慎重地从经济上逐步改组公私合营企业》等社论。这些社论旨在()A.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B.强调平稳推进工商业改造C.重申“一五”计划的意义D.宣传国民经济恢复的成就解析据题干材料,“《人民日报》接连发表《不要轻易改变原有的生产和经营制度》”,说明强调工商业改造的稳定性,故选B项。从题干无法判断改造的成果,排除A项;题干无法体现与“一五”计划的关系,排除C项;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就已经基本恢复,排除D项。答案B2.(2019·江西赣州十四县模拟)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方面拒绝了台湾国民党当局提出的让美军“协防(金门、马祖、大陈等)外岛”的要求,另一方面建议国民党政府弃守外岛,退守台湾、澎湖。美国这一政策()A.有助于缓和海峡两岸的紧张局势B.企图造成台湾与大陆分裂的事实C.表明其无意于插手台湾地区事务D.客观上有利于大陆武力解放台湾解析根据材料“建议国民党政府弃守外岛,退守台湾、澎湖”,可知美国的目的是隔断两岸的联系,造成两岸的分裂,故选B项。美国的建议不利于中国国家的统一和两岸的和平稳定,A项错误;美国的建议本身就是对我国台湾问题的粗暴干涉,C项错误;美国建议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澎湖”,以及第七舰队开赴台湾海峡,本身就是阻止大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D项错误。答案B3.(2019·四川德阳第一次诊断)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1956年、1958年、1960年先后形成了四次扫盲运动的高潮。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这些扫盲运动()A.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B.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C.促进高科技水平的提高D.奠定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解析新中国前期的四次扫盲运动有利于提高普通民众的识字率,认同新中国政权,故选B项;义务教育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普及的,排除A项;高科技水平的提高与扫盲运动关系不大,排除C项;扫盲运动与高校院系调整关系不大,排除D项。答案B4.(2019·山东济南模拟)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紧急指示信》中强调“要实行包产、包工、包成本和超产奖励制度”。之后安徽、湖南、广西等省农村纷纷进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试行工作。到1962年,全国实行包产到户的农民已超过20%,安徽省更是达到80%。这一制度的试行()A.适应了农业经济恢复的需要B.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C.说明人民公社体制逐步瓦解D.说明农村所有制成分发生改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我国开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农业生产造成了破坏,1959年到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这说明题干中“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试行是为了适应农业经济恢复的需要,故选A项。答案A5.(2019·湖南株洲质量检测)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一批新独立的非洲国家如:摩洛哥、阿尔及利亚、苏丹、突尼斯等,先后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主要得益于中国()A.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B.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析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后掀起了一股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故选C项。新中国成立后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1971年,我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B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涉及的是西方国家,排除D项。答案C6.(2019·河南洛阳一模)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认为国际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两个阵营的对抗。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组合。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的中国()A.试图扩展对外交流的空间B.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C.突破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D.缓和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解析据题干材料“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组合”可知弱化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别,旨在扩展对外交流,故选A项。“摆脱了”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多极化趋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