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设施栽培技术葡萄是××省的主要果树之一,以露地栽培为多。生产中存在易受气候影响、病害多、品质不高、采收期集中等突出问题,严重限制了××葡萄生产的发展。葡萄设施栽培可缓解上述问题,且可拓宽栽培葡萄品种的选择范围、提高葡萄品质、调节果实生育期,从而增加经济收益。因此近年来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目前葡萄设施栽培主要有促成栽培和避雨栽培2种类型。促成栽培是指早春覆膜保温,后期保留顶膜避雨,即“早期促成、后期避雨”的栽培模式。这是目前南方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栽培类型,适用于早中熟葡萄品种及巨峰系葡萄的优质栽培。避雨栽培只在大棚顶上部覆膜,是避免雨水淋湿的一种栽培方式,也可用小拱棚避雨。这种形式对生长发育无促成作用,主要应用于中晚熟品种及延后栽培。本文对葡萄大棚设施促成栽培的技术及其效果作一报道。1、品种选择目前××省已有应用的葡萄品种有无核白鸡心、矢富萝莎、巨峰、藤稔、京玉、红高、美人指、奥古斯特、圣诞玫瑰等。一批新引入品种如夏黑、奥迪亚无核、翠峰、安芸皇后、魏可、巨玫瑰等尚未定论,晚红、87-1等尚有疑问,均需慎重选用。2、设施搭建与幼树培养常用联合6型装配式钢管农用大棚,棚长30—40米,棚宽6米,棚肩高1.8—2.0米,门宽1.8米,棚顶高3—3.2米。单棚间距1—1.2米,或不留空间。南北向搭建。第1页共6页覆盖薄膜以聚乙烯膜(PE)和乙烯醋酸乙烯膜(EVA)为主,以EVA膜为好。均选无滴类型,厚度在0.065—0.08毫米。实践表明,薄膜在使用次年透光率下降较大,不宜多年使用。采用计划密植,棚内定植2行植株,南北向,行间距4米,株距初期1.5米,3—4年后间伐成3米。2行中间加种临时行,株距1.2米。苗木要注意选择粗壮的嫁接苗与砧木。定植要深沟浅栽。定植沟宽1米,深0.8米,沟底与腰沟相通,定植时沟底先铺一层(20厘米)秸秆、细树枝。中层40厘米为肥土层,混施有机肥5000公斤/亩。上层20厘米为松土层,准备完成后按株距定植。葡萄架式选为篱棚架,棚面呈屋脊式倾斜,倾斜角度为26度—28度,篱高1.7~1.8米,脊高(即临时行柱高)2.5米。第1~2年采用篱架,第3年延伸成篱棚架,并间伐中间临时行。永久行柱距5—6米,设6道铁丝,第1道离地0.7米,第2—3道档距0.45~0.5米,第4—6道在斜棚面上,档距0.5米。成形后拆除支架上第1道铁丝,棚面上增加1道仍保持6道铁丝。临时行间伐后支柱保留。水泥支柱粗8~10厘米。双主蔓扇形整枝,定植当年留2条新梢作主蔓,长达0.7米时摘心,在第1道铁丝附近留2根副梢,主梢延长到第2道铅丝再摘心培养1—2根副梢,冬剪时延长梢以中长梢修剪,第一、二道铅丝附近的副梢采取中短梢修剪,次年双蔓继续延伸,在每道铁丝附近摘心培养1—2个副梢。欧亚种树势强,成花能力偏弱,冬剪时应适当长放一些。留芽量(芽眼负载量)因品种而异,欧美杂种留芽量6000—8000/亩,欧亚种8000—10000/亩。3、设施栽培管理技术第2页共6页3.1环境因子控(1)温度:休眠期葡萄通过自然休眠需7.2℃以下的低温1000—1500小时。大部分品种1月中旬至2月中旬均可通过自然休眠。一般促成栽培覆膜时间在2月上旬。采收后揭去顶膜,有利增加光照,也可使土壤淋雨以防止盐分在土表的积聚。促成栽培中,一些品种需冷量不足,覆膜后会引起萌芽不整齐,萌芽率低。生产中可用破眠剂解除休眠,以12月中旬用20%Ca(CN):(石灰氮)处理效果最佳,可提早萌芽7~17天,可提高萌芽率。覆膜后20—30天萌芽,萌芽前昼温控制在18~28℃,夜温在7—8℃。萌芽至开花前昼温控制25—300℃,超过30℃要打开棚门或拉起边膜通风,夜温在10—15℃。此段时期白天开棚,夜间关棚,应严格操作。开花期夜温以15—20℃为好,昼温不宜超过33℃,尤其应注意防止花期高温为害,在5月上旬可完全揭去边膜,保留顶膜转成避雨栽培。(2)湿度:萌芽期应保持土壤水分和棚内湿度,空气干澡时可进行枝条喷水,以提高萌芽率与整齐度。发芽后则要控制湿度,可采用覆盖地膜,膜下排滴灌的方式,使土壤保湿、增温,又能降低棚内空气湿度,棚内切勿大水漫灌。一般棚内空气相对湿度萌芽至花序伸出期应控制在85%左右;花序伸出后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