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爱与责任提升师德素养》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课题研究背景:1、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目前社会的飞速发展,导致出现物欲横流的情况,如何守住教师宁静的心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下一代的必要保证,提高教师素质成了时代最强的呼声,因此是时代的需求。2、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把爱的种子撒向每一个学生,坚决杜绝对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现象的发生。这样环境教育下的学生也会有爱心、有上进心、有责任感;有广泛、健康的兴趣爱好;有良好、高尚的审美情趣;在此前提下的学生,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对他们的终身会受益无穷!3、适应师德修养发展的需要:教师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但部分教师缺乏认识,平时思想素质不高,在教育学生方面不够耐心、细致,有的老师心理素质欠佳,经不起挫折,受不起失败,对教育工作产生负面影响。部分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缺乏爱心,不肯花时间认真钻研业务,走出教室就看不到人影,甚至做一些与教师身份不相符合的事,这是不应该的。针对上述情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的开展,通过了解、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把陶行知对师德要求以及他的教育思想作为教师的精神支柱,从“爱学生”和“教育的责任感”两个方面,狠抓师德建设,找准改变这种情况的切入点,从爱字着手、知字感悟、行字落实,使我校的师德师风提高一个台阶,提升我校的办学层次。二、课题界定陶行知先生师德修养的精华在于“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崇高理想;“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育人目标和治学做人标准;“爱满天下”的思想以及他的教育创新理念。通过陶行知先生修养、师德修养要求的熏陶,使全体教师提高认识,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公德思想,增强教师的光荣感和使命感,提高教师个人良好的品格,廉洁自律,培养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与时俱进,符合新课程理念,完成党和人民交付我们的任务。三、理论支撑(一)陶行知关于道德、师德修养的论述,作为课题的理论依据之一。陶行知师德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爱”,二是“使命感”。1、陶行知的“爱满天下”的思想、“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爱满天下”的思想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和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尤其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祖国和人民的无私奉献,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我们一定要把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思想作为我们师德建设的座右铭,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全心奉献,把爱的种子撒向每一个学生。2、从“爱”着手,提高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使用感,为国家、为未来培养需要的人才,这是更高层次的爱。在此思想的熏陶下,根据陶先生强调的教师要“以教人者教己”,言传身教。要学生学的东西,教师首先要弄明白,融会贯通;要学生做的事情,教师必须身体力行带头做。教育学生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有声的言教,一是有形的身教。对“言教”“身教”的要求,陶先生有着精辟的论述和光辉的实践。(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现代社会对师德的要求,作为课题的另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是: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奉献精神尤为显得重要。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我们一定要学习陶行知先生关于言传身教思想,通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道德责任感,努力实现陶行知先生对教师告诫的“身教最为贵,行知不可分”的衷言。提高素养,提高社会对教师、对学校的信任度,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教师素质的提高,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搞好教育事业,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一代新人,从而赢得社会支持,顺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