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的调研报告3篇关于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的调研报告1我村位于xx乡西北部,距乡政府约15公里,辖1个自然村。全村总面积6.2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562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877亩,人均耕地2.3亩,以种植玉米、马铃薯、谷子等农作物为主。全村145户299人,常住户36户、5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7户60人,2015年脱贫,2018年整村脱贫出列,现有未脱贫户0户0人。通过落实各项扶贫政策,xx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维修村“两委”活动室4间,新建文化活动中心2间、书屋1间、卫生室3间,安装太阳能路灯43盏,村内街道全部硬化,人均收入已超过脱贫标准,大家切实感受到脱贫攻坚带来的效果。一、政策引领、帮扶助力,多轮驱动形成聚力攻坚的推动力(一)惠民政策“当”主力1.农业种植补贴。xx村实施了优质马铃薯种植产业项目,惠及到全体贫困户,每亩补贴500元,加上马铃薯收成带来的收入,成为贫困户年度总收入的一部分。2.增设公益岗位。在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员当中,选聘生态护林员,每人每年工资性收入3600元。3.社会保障兜底。帮助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申请低保或五保,低保补贴每人每年2820元,五保补贴每人每年6000元。该项成为大部分贫困户主要收入组成部分。4.医疗保险保障。全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帮助有长期慢性病的贫困户申请了慢病卡,使村民们看病有了保障,大幅降低村民家庭负担。5.其他补贴政策。退耕还林补贴、粮食直补、教育补贴、产业入股分红、养老金补贴、残疾补贴等政策,进一步增加了贫困户收入。(二)设施项目“帮”助力我村获得东西部扶贫计划项目支持,新建村民活动中心、硬化村内主干道,安装路灯,进一步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为第1页共12页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保障。(三)驻村帮扶“添”动力1.派出单位后盾作用。河北工业大学为驻村帮扶工作提供了多方面支持与帮助,目前共拨付帮扶资金45万元,支持方家梁村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工程。2.工作队尽职尽责。工作队发挥生力军作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xx村脱贫出列奠定了基础。尤其是通过校友帮助,积极争取到上级扶贫资金560万元,完成14公里通村道路修建工程,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二、人才短缺、基础薄弱,多重因素成为巩固成效的制动力1.年龄偏大动力不足。目前,在村常住户大多年龄偏大、体弱多病,平均年龄70岁左右,劳动力明显不足,仅仅依靠自身能力,勉强维持生活。2.种植单一增值不足。该村主要种植玉米、谷子、马铃薯等低附加值农作物,除满足基本生活所需外,增加收入很难。3.思想保守信心不足。在村常住人员多为小学文化,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文盲,思想保守,难以接受新事物,“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带头致富信心和能力。4.基础薄弱收入不足。该村除每年上级拨付的三万多元公益林补偿基金外,无其他集体经济收入,难以汇聚村民力量,更谈不上集体发展能力。5.文化较低能力不足。村“两委”干部文化水平低,学习和接受能力差,落实上级政策能力较弱,不会现代化办公,脱贫攻坚结束工作队撤离后,村“两委”很难保持现有的工作水平。6.党员外出聚力不足。方家梁村现有党员33名,在村常住9人,都为老年人,另外24名党员常年在外务工。这种现状,致使组织生活难开展,党员作用难发挥,村“两委”凝聚人心、领富带富的能力受到限制。关于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的调研报告2贫困县完成脱贫“摘帽”以后,工作重心应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等工作上来。第2页共12页XX县区于2018年通过国家扶贫专项验收,全县7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892户34159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底的5.98%,降至2018年底的0.68%。摘帽以后,全县坚持“四个不摘”政策,夯实责任、强化帮扶,创新举措、巩固提升,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效,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通过集中调研走访,结合平时的工作思考,就全县下一步如何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形成以下总体思路。一、目前巩固提升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由于过去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在享受政策上的区别,导致现在出现了新的不平衡。二是农业发展所需的水资源、优质耕地还比较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