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反思【内容摘要】:新理念下的计算教学与传统的计算教学相比,十分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提倡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新理念下的计算教学与传统的相比更生动、活泼、开放。但我们也发现事物往往顾此失彼,矫枉过正,在我们接受新的理念,努力创新的同时,往往会不经意地丢掉一些传统的精华,在改革与传承中,教师要在情境创设与复习引入、探究算理与掌握算法、熟练计算与灵活应用中找准教学的平衡点,使计算教学更扎实有效。【关键词】:计算教学平衡点有效性新课程走到今天,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整个课程改革的共同话题。那么,在新的理念下,作为小学数学重要内容之一的计算教学其情况如何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结合本学期工作计划对全镇小学的计算教学进行了专题调研。整个调研活动分听课和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检测两部分。一、数据统计与分析:本次调研活动选取四年级作调研对象,共听课12节。其中有8位教师能根据新课程理念进行设计并组织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改革组”;另4位教师(多数是老教师),他们仍采用传统的计算教学模式,注重复习引入,注重基本训练,我们称之为“传统组”。下面是对两组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及检测成绩统计:导入新课阶段学习新知阶段巩固练习阶段(包括作业)检测结果(共5题,做完就交)改革组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平均用时10.5分小组合作探究计算方法。平均用时16.8分在解决问题中巩固算法。每生练习4——5题,用时12.7分平均对题率68.9%,平均用时12.4分传统组通过复习引入新课。平均用时5.8分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平均用时12.5分以书本上的练习为主,单纯计算。每生练习9——10题,用时21.7分平均对题率85.8%,平均用时8.9分教学特点及用时组别教学结构认真分析这12节课,“改革组”的教师能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注重把计算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能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有关的计算问题,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经历算法的形成过程,并能注重算法的多样性,注重计算与应用的紧密结合。“传承组”教师注重复习引入,注重计算训练,却很少注重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在听课后的交流中受到调研组领导的批判。但在课后随即进行的学生抽测中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传统组”的班级无论在计算速度还是计算的正确率方面都远远高于“改革组”的班级,这一难堪的结果引起我们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深刻的反思。原因之一:从统计数据来看,“改革组”在情境引入阶段耗时过多。从教学效果来看,有的课堂上所创设的情境只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标签,只图表面上的热闹、牵强附会的。有的情境设置的色彩、动画过于鲜艳、优美,过分的情景渲染,使学生的大脑长期停留在所渲染的情境中,这样的情景只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影响教学的进程,从而影响了学生计算学习的质量。原因之二:“改革组”中的多课堂,在让学生领悟算理和计算方法多样化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以至于课堂前松后紧,课堂练习不能到位。从而导致计算能力下降。原因之三:“改革组”在巩固联系阶段,把计算置于问题解决的情境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计算方法,使课堂时间分配在计算训练方面相对减少,从客观上淡化了对计算熟练程度的要求,从而导致学生计算能力下降。二、反思与对策:1、把握好“计算训练”与“情境融入”的平衡点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它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计算应是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将计算和应用割裂开来,避免机械重复训练,但情境融入势必冲淡计算训练,那么如何把握好“计算练习”与“情境融入”的平衡点呢?首先要明确计算教学需要怎样的情景。一个好的计算情境首先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系有密切联系的,能让学生触景生思,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情境开展学习,能让学生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