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投资环境分析报告一、面积、人口云南省地势北高南低,海拔相差大。南面海拔一般在1500-2200米,北面在3000-4000米之间,全省最高点-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东部为云贵高原,地形渐趋平缓,一般海拔76.4米。自然资源云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药材之乡“的美誉。植物:云南是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不仅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植物种类,而且还有许多古老的,衍生的,特有的以及从国外引种的植物,在全国近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就有1.8万种,占全国总数的一半还多。矿产目前已发现可用矿产150余种,占全国已发现矿产种类的93%,其中保储量的潜在价值可达3万亿元,其中燃料矿产约占40%,金属矿产占7.3%,非金属矿产约占52.7%。已探明储量矿的矿种有86种,矿产地2,700处,在保有储量矿产中,有13%的矿种居全国前列,有2/3的矿种在长江流域及南部地区占重要位置。其中居全国第一的矿种有锌,铅,锡,镉,铟,铊,蓝石棉。水资源云南省雨量充沛,河流湖泊众多,每年流量2,000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的3倍。过境水量1,600亿立方米,两项合计人均拥有1万多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拥有量的4倍,丰富的水资源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并且成为最大的能源优势。人口1998年底,全省总人口为4144万人。经济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云南省的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云南全省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0多年来,云南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排序,由1980年的第22位,上升至1999年的第18位,以能源、通讯、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产业结构逐步得到调整,一批新的支柱产业正在兴起。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增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粮食生产连续获得丰收,1999年粮食产量达1300万吨。在中央对外开放方针的指引下,云南省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基本形成了以中国大西南为依托,省会昆明市为中心,边境开放城市和边境一线为前沿,面向东南亚和全世界的对外开放格局。(下为云南省国内生产总值(GOP)增长示意图)1999年,全省进出口总额为16.59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达1852家,实际利用外资12.2亿美元。从1993年开始,云南省联合中国西南各省区,连续6次成功地举办了“中国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随着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云南正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通道和前沿。二、GDP指标(工业化程度和产业特点)2001年至2005年,全省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9%,超过“十五”计划年均增长8%左右的目标,经济总量快速扩张,5年净增1300多亿元,比“九五”时期多增加了550多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9.9%,综合经济实力走在西部前列。同时,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总体进入小康,2004年,全省人均GDP超过800美元,提前一年实现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步战略目标,2005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预计将达到900美元。基础“十五”创新突破“瓶颈”【16.8万公里】“十五”期间,云南省全面推进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建设,目前,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16.8万公里。5年来,云南省铁路运输努力突破运力不足的瓶颈,国际大通道重大项目——湄公河航道改善工程圆满完成。【145件】“十五”期间,云南省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45件,新增蓄水库容16亿立方米,各项水利工程年总供水量达138.8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万平方公里,解决和改善500多万人饮水困难,农田水利建设呈现出向节水型、科技型、环保型发展的趋势。【1291万千瓦】预计2005年全省电力总装机容量为1291万千瓦,年发电量587亿千瓦时,分别超过“十五”计划的19.5%和28.7%,电源建设规模和速度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可喜成绩。特色“十五”调整释放活力【200万人】到2007年,云南要解决200万贫困人口饮水问题、40余万世居茅草房、杈杈房的特困农户将搬进安居房,5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