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劳动保障监察一小时维权服务圈的探索和研究报告[大全5篇]打造劳动保障监察一小时维权服务圈的探索和研究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我市劳动保障监察不断优化执法模式,拓展职工维权的渠道,打造多功能便民的服务平台,实现了劳动保障监察维权“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格局,有效地维护职工权益。但是,随着经济下行趋势,企业效益下降的影响,企业用工矛盾日益突出,职工维权时效诉求越来越高,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依法行政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大背景下,如何创新劳动监察维权模式,着力打造劳动监察一小时维权服务圈,整合利用资源,有效缓解案多监察力量薄弱等问题,为职工提供便捷的维权途径和高效的维权服务,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值得探讨和思考。一、当前劳动保障监察维权的现状分析当前,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劳动者权益保护工作现状却仍然不容乐观,其效果与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劳动者维权诉求仍不相适应。(一)职工维权案件量大,现有执法力量薄弱。今年以来,欠薪案件呈现早发、高发,且时间跨度长、涉及人数多、金额高的特点,发生的欠薪案件、涉及人数、欠薪金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5.7%、57%和138%,与往年欠薪问题多集中在年底不同,今年仅二季度就发生了16起欠薪逃匿案件,欠薪案件已由以前岁末年初偶发事件发展成频发事件;此外,部分行业由于产业链冗长,或民间借贷造成资金链断裂等原因,导致欠薪时间延长、金额较大、恶性循环,处于链条末端的劳动者成为最终风险承担者,极易引发集访事件,如扬中某集团、中电某公司欠薪人数都在500人左右,涉及金额超千万元;XX县区齐航某公司拖欠435名职工工资达300.6万元;XX县区丁卯片区的奔驰、大众、斯柯达等5家汽车4s店,由于经营困难,或将第1页共5页歇业、裁员,欠薪投诉时有发生。面对日益繁重的执法任务和面广量大的监管范围,现有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量,特别是辖市区基层力量明显不足。(二)群体性案件情况复杂,维权维稳要求高。今年以来,全市因欠薪问题引发的突发性集访事件激增,已处理的有135起,涉及职工8239人,欠薪金额10468.8万元,分别是去年同期的400%、342%和553%。欠薪职工采取集体停工、封堵道路、围堵政府、网络扭曲夸大,甚至跳楼要挟等极端方式进行讨薪;同时企业主欠薪逃匿案件也有上升趋势,今年全市查处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58件,较去年同期增加了41%,群体性事态易扩大,职工维权偏激,案件处理难度大。主要是一些建筑领域,由于发包方层层转包,劳动法律关系复杂,落实兑付资金界定难,这些都给解决欠薪问题增加了难度,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隐患。(三)农民工维权时效诉求强,办案时效滞后。每年“两节”期间,是职工维权举报投诉的高发期,农民工的“突击讨薪”也常常成为年终岁尾的一道别样风景,而“集中清欠”又不可避免地成为专项治理的“突击任务”。虽然,“欠薪入罪”已为打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提供了法律支撑,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两法”衔接工作已协调好部门之间职能,政府也对预防和解决欠薪问题召开专项会议,强调提出“限时处理”、“当天立案”、“7日结案”和“挂牌督办”等措施。但是,劳动监察实际办案中取证标准高、时间长,尤其是欠薪逃匿案件,涉及移送公安部门、检察机关起诉、法院审理等办案环节,结案时间较长。难以满足多数农民工返乡心切,讨薪效果“立竿见影”的要求。二、打造一小时维权服务圈的思考打造劳动保障监察一小时维权服务圈,要充分利用网络网格、联动平台优势,建立统一指挥调度平台,有效拉长“短板”,确保维权服务快捷、周到、准确,实现维稳权效率最高化。(一)要不断夯实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基础。一是要不断加强机构队伍建设。按照“专职机构标准化、中队实体化、第2页共5页协理员专职化、经费保障化”组织架构建设目标,要将机构建设标准纳入各辖市区政府目标考核。目前,全市专职劳动保障监察员达105人,增编增人52人,三个辖市均达14人以上,四个区均达10人,其中xx市实现劳动监察中队实体化,其它辖市和区每个镇(街道)中队兼职监察人员不少于2人,2015年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