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幼儿园课程理论的建设与实际应用一、裸租设计中的决策在课程设计中,教师的课程决策主要表现在对具体的课程活动目标、内容及组织实施策略的选择上。在课程设计中教师个体的课程决策往往发生在教师群体的课程决策之后,即课程设计的草案或框架先由教师群体商讨决定。以单元或主题课程为例,主题或由教师群体在借鉴他人经验或材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来设定或由教师在具体的师幼互动中产生并由教师群体讨论认定后纳人主题网络中。在一个或多个单元主题提出以后,教师群体确定、挑选最能实现课程总目标的主题,并确定各单元的主题目标,形成系统的单元主题网。然而,仅有主题与主题目标还不行,还要借助幼儿的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所以课程设计中决策的第三步是确定达到主题目标的幼儿活动经验。在这一方面,持有不同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做法。比如,持开放性教育观的教师就会考虑哪些教育资源和环境布置可以支持幼儿的活动,进而布里这样的环境和资料引发幼儿的自发活动;而在结构形态中的教师,可能会依据专业知识中所提出的原则,在各领域中寻找可以支持单元学习的活动,并直接进人活动的安排。这种教师群体设计先于教师个体设计的现象不仅存在于单元课程中,而且在传统的学科课程设计中更为普遍。它主要表现为:在学期开始时,由教研组或以园长为首的教师群体共同确定本学期的教育计划。这个学期教育计划往往是根据有关规定(如上级教育部门的指示)从相关教材中选取适合本园的内容,教师在设计课程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就是由教师群体已设计过的这个学期教育计划。教师个体对教师群体课程设计的修改程度与幼儿园的整体教育观念、管理风格有极大的关系。开放且宽松的教育观念和管理实践给予教师个体以较大的设计空间,甚至允许和鼓励教师个体超越教师群休的设计;反之,则要求教师个体按照教师群体设计进行。一般说来,有经验的教师不太受教师群体设计的限制(其实在相当程度上教师群体设计就是由有经验的教师所制订的),而对新教师来说,则较多地遵循教师群体设计。就实际教育活动中的大多数教师来说,由于受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等条件的限制,她们更多的是按照本班幼儿特征和课程情境需要选择合适的活动。教师个体在课程设计中的决策更多的是体现在对课程内容、组织、实施方式、步骤、策略等方面的选择上。结构性的教师倾向于按照活动展开流程:引发动机、开展活动、总结活动,按部就班进行;而开放性的教师却需要思考许多不同的策略,或是各种各样的师幼互动方式,如团体活动、分组活动、区角活动、综合活动等,对于能够达到活动目标的各种方式尽i做到心中有数,以配合幼儿的实际活动状况并作出正确的课程决策。二、裸程实施中的决策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课程决策主要是在师幼互动中进行的。在这一课程决策过程中可供教师思考的时间相当有限所以,课程实施中的课程决策成功与否,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一些临时决策。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课程决策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①遵循课程设计实施课程;②修正原来的课程设计。前者是一种遵循原定课程计划的线性决策模式,后者属于反省性决策模式。线性决策模式常常出现在很多新教师或经验较少教师的课程实施中。这是因为她们对于课程具体开展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不熟悉,不知道如何应对。如果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改变原定课程内容或课程活动的步骤、策略等,将使课程活动的不确定性提高,这对于新教师来说不仅构成认知上的更大负荷,而且使她们无法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监督与反馈。因此,新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倾向于遵循原来的课程设计,即使出现与自己预料不一致的情况,她们也倾向于将这种意外导向自己的预定线路,利用各种方法将课程活动导人“正途”。当教师积累了一定经验,对基本教育技能的掌握也达到了相当熟练的程度时,教师内部的心理活动空间会相对扩大,这时她就能够面对新的情境进行思考并寻求对策,当然也会改变原定课程设计,采取自己认为更好的方法、形式和手段。这种课程决策模式就是反省性决策模式。反省性决策模式要求教师在决策时不断反省自己的决策行为,决策过程不完全按照预定的顺序展开。每个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