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及应对课题报告级土木三班蔡素梅-2013商丘位于亚欧大陆东岸,中国中原东部,简称商或宋,拥有1500余年建都史、5000余年建城史,为六朝古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因商人、商品、商业发源于商丘,商朝建都于商丘,商丘被誉为“三商之源·华商之都”,古称商、亳、宋国、梁国、睢阳、梁郡、宋州、宋城、应天府、南京、归德府等。商丘地处中国华中、华北、华东三大经济区的结合处,东临黄海、西扼中原、北接齐鲁、南襟江淮,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的过渡地带。XX市总面积10704平方公里,约占XX省总面积的6.4%,平原面积10623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99.24%,山丘面积81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0.76%,并且山丘较为平缓,故在此未发生过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商丘属暖温带半温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主要特点是春季温暖大风多,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凉爽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雨雪;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44小时,无霜期平均为211天,年平均气温14.2℃,一般最高温度39℃,最低温度﹣9℃,年平均降水量623毫米。商丘属淮河流域,分属洪泽湖、涡河、南四湖三大水系。境内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骨干河流有涡河、惠济河、沱河、黄河故道、浍河、大沙河等。河流大多呈西北东南流向,大致平行相间分布,多属季节性雨源型。全市多年平均天然水资源总量22.84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21.34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267.13立方米。商丘位于北纬33°43′-34°52′、东经114°49′-116°39′之间。地理位置较好,极少发生地震,从未发生过火山爆发。主要经济作物为小麦、玉米等。而中国小麦冻霜危害比较频繁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经105°~120°,北纬33°~38°的区域内。而东经110°~118°,北纬34°~36°为重发区,根据资料显示,小麦发生霜冻的概率20世纪80年代为第1页共8页50%,20世纪90年代为78%,这表明麦区霜冻发生频繁,且近年有加重的趋势,给小麦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除了冻害外,干旱也是常发于商丘的自然灾害。一小麦冻害:1冻害类型2冻害防御3冻后补救初冬冻害初冬冻害即在初冬发生的小麦冻害,一般由骤然强降温引起,因此常称为初冬温度骤降型冻害。11月中下旬至12月中旬,最低气温骤降10℃左右,达-10℃以下,持续2~3天,小麦的幼苗未经过抗寒性锻炼,抗冻能力较差,极易形成初冬冻害。发生冻害的小麦类型是弱苗和旺苗,壮苗一般不会造成冻害,最多造成叶尖受冻,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影响不大。苗龄小,未积累大量可溶性固形物,仍处在较旺盛生长时期的幼小弱苗,抗低温能力较差,易发生初冬冻害,造成叶片干枯和幼苗死亡。早播旺苗,冻害主要造成幼穗冻死叶片和叶片干枯,尤其是土壤肥力低,整地质量差,土壤缺墒的麦田,如遇突发性强降温天气初冬冻害。越冬期冻害小麦越冬期间(12月下旬至翌年2月中旬)持续低温(多次出现强寒流)或越冬期间因天气反常造成冻融交替而形成的小麦冻害。一般分为冬季长寒型交替冻融型两种类型。冬季长寒型是由于长期受严寒天气的影响而导致的小麦地上部严重枯萎甚至成片死苗;交替冻融是进入越冬期的麦苗因气温回升的恢复生长,抗寒力下降,又遇到强降温成的冻害。当冬季有两个月以上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2℃以上,最低气温在-15~-13℃的天数较多,北方广大无积雪麦田及积雪不稳定地区,易发生冬季长寒型冻害。越冬期小麦处于休眠状态,抗寒力很强。但由于黄淮麦区小麦具有越冬不停止生长的特点,此阶段小麦处于地上部稍长,地下部分生长阶段,一旦遇回暖天气,幼苗又开始生长,抗寒力相对减弱,当再次寒流降温到-15~-13℃时,即会产生较严重的越冬冻害。越冬冻害一般以冻死部分叶片为主要特征,对生产危害较小。另外,整地质量差的麦第2页共8页田,特别是近年旋耕未镇压的麦田以及沙土地麦田,年年都有越冬期冻死苗现象。墒情差的情况下,也可形成严重冻害。早春冻害小麦返青至拔节期间(2月下旬至3月中旬)发生的冻害。返青后麦苗植株生长加快,抗寒力明显下降,如遇寒流侵袭则易造成冻害。此类冻害发生较为频繁且程度较重,是黄淮麦区的主要冻害类型。如1982年、1983年、1984年、1985年、1988年、1990年、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