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五综合检测A卷(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题,共48分)1.1919年3月,苏俄政府颁布了《关于消费公社》的法令,规定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该规定()A.提高了苏俄的公有化程度B.有助于保障前线的物资供应C.激发了工农的生产积极性D.易引起工农内部之间的猜疑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苏俄的公有化体现在工业、农业方面,题目涉及的是分配,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19”年得知,此时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保证军事上的胜利,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此项措施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此时苏俄处于三年国内战争时期,目的是保证军事上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故D项错误。2.西方有分析家认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富有进取精神并能对资源作出最适度运用。这一经济形态经过现代化改造,在国家的调控下仍能发挥生命力。下列选项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A.斯大林模式下的国营农场B.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社C.赫鲁晓夫时期的集体农庄D.列宁新经济政策对农业的改革解析:选D斯大林模式下的国营农场不能有效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合作社强调提高公有化程度,一定程度损害了农民利益,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的集体农庄不是以家庭为单位,故C项错误;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有效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D项正确。3.(2017·昆明一中模拟)欧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严重破坏,在1918~1928年的恢复建设过程中,曾大量购买美国的钢铁和各式产品。这一举动()A.造成了欧洲经济的衰落B.破坏了欧洲经济的独立性C.增大了美国经济的风险D.加强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解析:选C“”材料中恢复建设过程中不是造成衰落,而是有利于恢复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购买美国的钢铁和各式产品不代表破坏了欧洲经济的独立性,故B项错误;1929“年美国从柯立芝繁荣爆发大危机,与材料中1918~1928”年相符,故C项正确;二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等加强了对欧洲的控制,与材料中在1918~1928”年不符,故D项错误。4.(2018届高三·“”安徽江南十校联考)《强国之鉴》把美国的崛起归纳为五个台阶,即奠基与立国(1607~1789)、扩张与起飞(1789~1865)、重建与发达(1865~1930)、危机与调整(1930~1945)、称霸与冷战(1945~1990)。其中,第四台阶美国崛起的最主要原因是()A.生产关系的调整B.科技革命的推动C.政治制度的创新D.侵略战争的刺激解析:选A“”“第四台阶美国崛起指的是危机与调整(1930~1945)”即罗斯福新政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面对1929~1933年世界大危机,罗斯福进行了调整,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开辟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这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故A项正确。5.下表反映了1973年苏联经济与美、法、日的对比,据此可知()苏联美国法国日本1000人以上的大工厂占企业总数比重11.2%0.6%0.1%1.4%1000人以上的大工厂生产的工业品占工业品总产量比重61.5%38%42.1%34.4%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快速发展B.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C.规模经济是苏联经济模式的特征D.法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新霸主解析:选C1973“”年西方爆发经济滞胀,纷纷减少国家干预,减少社会福利,故A项错误;此时世界经济格局依旧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导,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苏联规模经济占比相对较大,这与斯大林模式下单一公有制、片面发展重工业有关,故可知规模经济是其显著特征之一,故C项正确;不能仅凭一项数据,得出D项的结论,故D项错误。6.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提出,把工人和职员的实际月工资提高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40%,特别要提高工资低的那部分工人的工资。这表明赫鲁晓夫()A.注重提高民众的消费水平B.借助市场发展经济C.倡导放缓工业发展的速度D.主张变革集权体制解析:选A“根据题目中把工人和职员的实际月工资提高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40%”得出赫鲁晓夫注重提高民众的消费水平,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赫鲁晓夫主张打破斯大...